领导方法

领导的真谛不在“领”,而在“导”。

在儒家的“行为理论”中,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探讨独具一格,这就是著名的”无为而治”原则。提起“无为而治”,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只是道家的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的共同理想。孔子曾经正面赞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则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一再强调“无为无不为”。韩非在“解老”的过程中,继承了“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并与某君主专制理论相结合,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管子》一书则明确提出:“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此外,“无为而治”也可以说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倡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这一点上,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各家各派,即使是现代管理各家各派,恐怕都无异议。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最小”,各家各派的理解就不一样了。道家所理解的“最小”是“道法自然”,因而主张以清静无事来达到无为而治,法家所理解的“最小”是“君主集权”,因而主张以专制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而儒家所理解的“最小”是“为政以德”,因而主张以道德导向来达到无为而治。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请“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思想各家的共同理想, 而且更要把握各家达到“无为而治”的具体手段。

儒家所谓的“无为而治”,说的是“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其所无事”,这同现代管理理论所说的“象征性管理”、“分级管理”和“自动化管理”等领导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