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治人思想的现代启示
孔子“民为本”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能见物不见人。企业的主体是全体职工。只有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句话:企业必须“以职工为本”。
商业本是适应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以人为贵,是商业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纵观人类商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历史时期,却出现了忽视人,蔑视人,甚至敌视人的状况,使得本来是为人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商业,变得越来越走向了它初衷的反面。
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反常现象。如重商主义、拜金主义、黑奴买卖、资源掠夺、生态破坏、野蛮竞争以及周期性的商业危机, 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早期商业的突出特点是金钱至上,见物不见人; 现代商业的突出特点是尊重人,理解人,人成了商业活动中的核心。
人作为商业活动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内部如何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在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尊重顾客、理解顾客,把“顾客视为上帝”。所以,尊重人,理解人,把人作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发展现代商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处理企业内部职工关系的问题上,早期“科学管理”派强调用科学方法、科学制度来控制、监督职工,如美国的“泰罗制”就是使用这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又有严重的片面性,它把人放在完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严密的控制,完全忽视了人的了主观能动性。针对“科学管理”的此种弊病,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群关系。因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了人的内在工作能力,通过满足职工的多种需要,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当代美国著名企业家马克·麦考马克在他所写的《在哈佛商学院学不到的经营之道》一书中,就十分强调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书中写道:“企业管理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归结到人的问题——管理人们,说服人们,同人们合作,一句话,使人们听你的摆布。没有洞察力,就没有妙计。”他还指出:“一个人的真正本性、真正自我,是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越了解这个人,就越能看清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东西,就越能准确地预测他或她在几乎每一种商业情况中最可能作出的反应或回答。这种知识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尽管马克·麦考马克理解别人的目的是为了摆布别人,取得商业竞争的成功,但由此可知,人的问题确实已成为商业实践中的核心。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也指出。“最优秀的日本公司的成功, 并不是靠神秘的配方和什么秘方,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都不能使一个企业成功。企业的成功只有靠人来实现。”
将以人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美国和日本都创造了很多的经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管理方法。生产电子产品的美国惠普公司推行“休一帕作风”管理,其具体做法是,很少采用“指令式管理法”,而更多采用“目标管理”,即先由总公司制定某一阶段内利润、新产品研制、用户设想、发
展计划等多方面所欲达到的目标规划,然后由各级人员根据这个规划尽可能详尽地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个人计划一旦获准,那么雇员在公司政策允许下便有很大程度的工作自由。这种做法体现了坚定的企业目标和个人自主的并存,其核心是调动、发挥人的一切积极因素,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企业的成功有赖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团结,更依赖于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和理解,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奥秘所在。本世纪 60 年代中期,当“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开始为日本企业界所接受时,日立公司的广告课长和田可一就首先对《朝日新闻》的记者提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就是至高无上的王,没有一个厂商胆敢蔑视消费者的意志。蔑视了消费者,一切产品就会卖不出去。”这一见解得到了商界企业家们的普遍认同。美国的格斯特纳说:“一个对公司服务满意的顾客会把幸运的经历讲给 3 个人听,而一
个对公司服务不满意的顾客会向 11 个人发牢骚。”所以,他又说:“为顾客提供服务是我们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销售武器。这是我们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够与众不同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