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治人”的哲学基础

孔子重视人,认为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以后的儒家都坚持这个观点。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之所以贵的道理,人虽然来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高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之物,所以,人是宇宙中最具有灵性之物。汉儒董仲舒说: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这是说,人聚天地之精贵于万物;人受命于天,必遵循于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唯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即人们常说的,人为万物之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思想明确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区别了人与万物的差异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一思想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具有一定积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贵,必然以人为本。民者,人也,古代民和人通用。孔子从人本主义出发,进一步认识到民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为本”的思想。孔子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即能顺从人民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叫知道国家之根本。曾子接着强调:“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道以“民志”为“本”的统治者,他就是聪明绝顶了。这是春秋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随着奴隶制神权统治的衰落,人的地位提高了。如《左传》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天道远,人道迩”。说明当时人间事物以人为主,以民为本的观点增强了。孟子也说过:土地、人民、政事,是诸侯国的三件宝,即人民是国家的三件宝之一。他还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最为重要。所以,孔子儒学从社会的实际经验中,得出了一个真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观点甚至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赞同,唐代李世民就强调:“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民为本”,这是对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真实概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都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要垮台的。所以,绝不能忽视人民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