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哲学化与哲学化的管理

管理在于运用组织的资源,通过合理的程序,以求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是一种程序学派。管理活动大略分为下述四项:一、计划:确定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手段;二、组织:决定哪些工作必须要做、由谁来做; 三、领导:包含激励、指导、沟通及协调;四、控制:包含监督、考核及纠正。以上四项说明了管理者实际从事的工作,亦即管理的实务部分。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惯见的答案是: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是, 我们在此要回答说:管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基本上,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本身的表达就不恰当,很容易造成误导。因为,管理是一种活动,其中涉及的多属实用的、技术的问题。因此,严格说来,管理不宜被当做一门科学,也不宜被称为艺术。

不过,如果有人一定要问这样的问题,或是一定要把管理和科学、艺术拉上关系,我们只能回答说:管理活动有类似艺术活动之处,亦有借助于知识及理论之处。

管理活动与艺术活动最主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必须有创造性。在艺术的创作中,只是依照师门成规的人,绝不能称为艺术家,顶多凭其手法熟练而被称为匠人罢了。在管理实务中,只是按章办事,往往是行不通的。管理与艺术都或多或少带有管理者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均有不可学、无法传授的部分。

但是,在管理方面,也有可传授、可学的部分,这就是管理的知识。当一般人说管理是科学时,大概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应该说成“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另一个意思其实就是表示,管理活动需要“管理学”在知识上的辅助。

·管理学

管理学可分为描述层面与规范层面两个侧面。就管理学的描述层面而言,其中包含经验性的资料成分及法则成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管理活动的全貌,让我们了解管理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可能使我们预测在某种因素运作之下会产生何种结果。就管理学的规范层面而言,使我们更清楚我们的目的。前者告诉我们“应该学习的做法”,让我们“知其然”;后者则告诉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比单纯知道如此这般管理,更能应付各种不同的情况,更善于灵活变通。

管理学及其应用之间,或知与行之间,似乎存有某种难以跨越的鸿沟。能行者未必有知,有知者未必能行。同样的道理,可以有不知管理学为何物的天才管理者,也可以有满腹管理理理论却屡遭失败的管理者。

不过,汲取别人的长处,观摩别人的做法,不论对天才,或对一般人, 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我们肯定知对行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即学习管理学知识,对于我们所进行的管理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固然,在历史的

脉络中,管理活动先于管理理论,但在管理学发展之后的今天。我们学了管理学知识,就可以不再茫茫然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是我们将哲学的方法或主张应用于管理问题上的一门学问。属应用哲学的一种。

管理哲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析的、批判的、及规范的。就分析的层面来说,管理哲学的工作在于动用“分析的方法”来讨论有关管理的问题。在批判的层面上,管理哲学乃是运用“批判的方法”来讨论有关管理的问题。分析方法的特色在于求得概念的清楚及推论的严谨,而批判方法则在审慎地分析出各种基本预设及其成立的理论根据。

本书所说的“管理哲学”,对上述三个层面都予以关注,只不过是将三个层面糅为一体而加以综合考察罢了。

·儒家的管理哲学 “儒家的管理哲学”一词的意义有三个:一、“传统儒家本有的管理哲

学”,二、“对传统儒家管理哲学的分析研究及批判研究”,三、“当代人运用儒家思想而发挥出来的管理哲学”。

第一个意思即是指传统儒家典籍中有关管理的文献所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即“传统儒家本有的管理哲学”。自先秦以至宋明,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而一般多以孔孟荀等先秦儒家的思想做为代表。我们今日重新回到儒家的文献,绝不是出于考古学家研究古物的兴趣,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借此而对当前中国人的管理活动有所帮助。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其中或许有些根本不适用于今日,有些可资参考,却必须经过转化、修改,而不宜原封不动地加以移植。我们必须先进行“对传统儒家管理哲学的分析研究、批判研究”, 随时提醒自己:传统儒家在古代社会情境中蕴酿出来的想法是否适用于当前?他们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管理思想是否能够适用于一般管理上?如果能够适用,这些思想的价值何在?值得参考之处何在?

传统儒家的管理哲学是一种具实践倾向的管理哲学,它仅注意到管理哲学的规范方面(包括做法上及信念上的)。专注于实践是它的特色。

传统儒家的关心是集中在政治上的管理,而极少涉及企业管理的问题。儒家对管理的了解,比起今日,当然粗疏许多。做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传统儒家既有的成绩里,而应该将传统儒家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的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发挥,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现代的问题。传统儒家关心的治人乃是就政治方面来说的,例如宋朝赵普所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即就治理天下而言。因此,如果我们要把儒家的治人思想运用到一般管理或企业管理上面,就不能全盘地借用,而必须注意到政治管理与其他领域管理之间的差异,否则极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毛病。我们不能期望在儒家典籍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必须根据传统儒家的义理系统,顺着其中的理路,帮他们说一些原先未曾说到的东西,甚至帮他们发展出一套儒家式的、理想的管理理论。

当然,这并不只是想在象牙塔中建构一套自满自足的理论系统,而是想要对当前有所帮助。我们必须注意到理论的可行性以及它对现实可能造成的影响。

儒家立教,重点并不在乎顺应现实,而在于提出理想。因此,他们的一些想法,对许多习惯于现实者来说,难免令人有过高或不切实际之感。例如,

传统儒家以禅让为理想,但是,历经生死斗争打下江山的统治者,怎么能够接受这种想法呢?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单方面地发挥儒家一厢情愿的想法, 也要注意到这些想法如何与现实结合。

由上可知,由“管理”上升到“管理学”,是理论上的提高;由“管理学”上升到“管理哲学”,是哲学上的升华。这是一个管理的哲学化过程。反过来,将“管理哲学”用于指导“管理学”的建构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便是哲学化的管理过程。儒家的管理哲学兼具这两方面的意义。由此,我们总结出:没有上升到哲学层次的管理学知识,就像没有灵魂的僵尸;没有哲学指导的管理方法,就像无人认领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