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育人?

·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一味循老套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在不同的人向他问仁、问孝、问政等时,尽管问题是一样的,但孔子的答复却不同。适用于甲,未必能够适用于乙;从前惯用的,未必现在也能够通用。《礼

记》有云:“律有小大之称,轻叩钟缘,则声响小;重击钟身,则声响大。”

(《学记》)“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当也。”(《祭义))

总而言之,对于求教者、受业者,都应当让他们得到适切的教诲。孔子完全因材施教,完全不以一种模式一种标准要求大家,他一直盼望能依各人的个性,造就成各种人才。像这样活的教育方法,确实是达到了高明的境地。即使是今天的教育部门也是难以做到的。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认为,对可以交谈的人而不与之交谈,是错失了人才;对不可以交谈的人与之交谈,是浪费言语。惟有聪明人不错失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孔子认为,陪君子说话切忌犯三种毛病: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这叫急躁,该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瞒,不先看人家的脸色便贸然说话这叫瞎眼。

这跟前一句话,意思相近。失人就是所谓的“隐”,失言就是所谓的“躁”。而瞽者是指瞎眼,不能察言观色的人。如果能够适时发表意见,就不会犯这三种过错了。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孔子一贯提倡“博学于文”, 他很欣赏郑国大夫子产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且博学多识。无论在孔子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真正能够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人,绝对不会有跟器具一样呆板的头脑,也绝对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照着他人的意思来行动。更不会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而且固定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