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寡”:官民协调
关于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的协调,《韩诗外传》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大意是说:当时的颜氏一门中有三个人驾马车,但他们各人驭马的方式却很不相同。在颜无父的驾驭下,马儿尽管知道车上有货物却觉得轻松,知道车上有人却觉得很友好,因而越跑越欢。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会这么说: “今天跑得好快活啊!”在颜沦的驾驭下,马儿知道车上有货物也觉得轻松, 知道车上有人却觉得应该尊敬他。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会这么说:“快点跑吧,有人在支使着我呢?”在颜夷的驾驭下,马儿知道车上有货物而觉得很沉重,知道车上有人而战战兢兢。如果这匹马会说话,它就会这么说: “快跑,快跑,不然的话,主人就会将你杀掉!”
在这三位驭手中,孔子最欣赏的是颜无父。他连声称赞说:“真美啊, 颜无父的驭马!”接着,孔子进一步发挥道:“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 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在孔子看来,治民就像御马。君主好比驭手,人民好比马匹,管理老百姓就像赶马车一样。驾驭的方法得当,驭手就和马匹取得和谐,配合默契,各得其乐;治民的方法得当,君王和人民也能取得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纷纷前来归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
所以,孔子主张,在管理者与一般老百姓之间,关键是要取得和谐。“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 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在这三句话中,“均无贫” 带有平均主义的倾向(俗称“大锅饭”),于现代社会的管理已不适合。但“和无寡,安无倾”即使是对于现代的管理也是富有启发的。一个组织内部, 相互协调,人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怎么会觉得人少呢?而组织内部的团结得到了保证,同心协力,坚如磐石,又怎么会倾危呢!
孟子也十分重视“和谐”在管理中的作用。他举例道:譬如有一座小城, 每边长只有三里,它的外部也只有七里,可谓小之又小,但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在长期围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却还是不能取胜,这就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又譬如另一座城,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所拥有的兵器不是不锐利,所储备的粮食不是不足够,总之, 坚固得很。但是当敌人一来,守城的人却弃城逃跑,这就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那么,如何得到“人和”呢?孟子接着指出: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国家的疆界,山川的险阻,兵器的锐利,都只是属于外在的东西;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国家存亡的关键。而统治者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只有实行正确的治国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和谐,上下齐心,则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