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技法

要安定民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满足老百姓一定层次的需要和欲望。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曾经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次论”。

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层到高层归纳五类:一是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安全上的需要,三是社会性的需要,四是对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先秦儒家如孟子涉及马斯洛的前三类需要,对于后两类需要,注意不够, 但并不是毫不关心,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触及,以下事例,对当代人来说, 不无启发。

先富后教

孔子前去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到了卫国,见人口众多,冉有便问: “百姓既然众多,还要加添什么呢?”

孔子答道:“人既众,就怕贫穷,所以需使百姓富足。” 冉有又问:“百姓既然富足了,又还要添加什么呢?”

孔子说:“须广施教化,使他们受教育,懂得礼义廉耻,便无人为非作歹了。”(《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可知孔子对于国家管理,首重经济建设;其次是政治、教育的施行。

一个国家管理者,当制定能够使社会经济安定发展的长远计划和方案;组织百姓,让他们从事各种规模较小的经济活动;而且,必须调节两者至一均衡程度,实施上下监督;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将丰足不缺,经济也可持续发展;然后便可致力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活动,以求教化百姓。假使做不到这些,假使经济管理无法顺利推展,假使陷百姓于挨饿受冻

之境,根本谈不上治国;一旦民怨四起,便很有可能发生暴乱。

孔子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就是说生于贫穷,困苦不堪, 能不生怨恨很难;处于富裕,宽裕顺逐,能无骄奢之气便较容易。

孔于主张先让民生富裕,而后施以教育。孟子和荀子继承了这个管理思想。管子在“治国篇”中提到;大凡治国之道,必先使人民富足安乐。这个主张和孔子的想法相当类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篇》) 说到供养国民的政治、企业,必需以谋福利为第一优先。

这表明了孔子的主张:以顺利推展经济管理为先,富裕人民的生活,强化国防军事,获得人民的信赖。

孔子说道:“衣食足而知礼节。”管仲在《牧民篇》中扩充为:“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认为,并不是衣食不虞匮乏,就知道礼节;应该是如果民生富足了,再教以礼节,广立学校,施以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

孟子曾说:“虽没有恒产,却有恒心,仍可有所成就;一般人却因有恒产而没有恒心。”孟子私淑孔子,并宣扬孔教;没有祖传的财产和工作,就无法安定的话,可说是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中心思想仍然是为了让民生能够富足,所以尽可能地减征税金,让人民多置家产;同时也应以教育人民作为政治的基本。

减税则民富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 哀公进而问如何才能做到使民富且寿,孔子回答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孔子在这里强调,减轻劳役的目的在为使人民能够专事生产。这跟“使民以时”有同样的旨趣。

鲁哀公曾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询问:“饥馑荒年,国库预算不足,该怎么办呢?”

有若说:“将现在的税租减半,只取一半,不是很好吗?”

哀公立刻就说:“目前的税收都不足了,如果只征一半,那还能做什么呢?”

有若答道:“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有若所提倡的说是孔子的思想也不为过。孔子一贯反对苛征巨敛,现在就举个例子。

鲁国的大夫季孙主政时,比周公时代还要富有;自从冉求辅政后,协助季孙横征暴敛,更增加了财富。

冉求是孔子第一个弟子。对这个不听自己教诲的学生,孔子非常生气地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大家可以一起声讨他!”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轻徭役少税租,还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经济生产,也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享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这是能够促进经济生产的经济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