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施者是人

“治人”的第一个内容是“官人”。荀子说:“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荀子·王霸》)

所谓“官人”,就是对于各级官吏的管理,也就是对于管理实施者的管理。

儒家十分重视各类管理的辨别、考察、培训及使用,也就是知人、用人及育人。孔子首先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孟子则用实例来证明任用贤人的重要性,他指出: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这就证明:“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孟子·告子下》),意即不用贤人就会遭到灭亡,即使是要求勉强存在,都是办不到的。

那么,如何“官人”呢?《大戴礼记》专门有一篇题为《文王官人》的文章,借用周文王的口气对“官人”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把“官人” 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人”,即对于各级官吏的鉴别,二是“用人”,即对于各级官吏的使用。这实际上是对先秦儒家“官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关于“知人”。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意即:“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所走过的道路,观察他兴趣爱好。这样,那个人的善恶怎能隐藏得了呢?”孟子也提出:“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上》) 意即:“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文王官人》篇则具体提出《六征》鉴别法。所谓“六征”就是根据官员(包括在任者和打算任命者,下同)的六种表现,而考察他的品质,一是“观诚”,就是考察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二是“考志”,就是考察官员的言论谈吐来辨别他的志向;三是“视中”,就是通过官员说话的声调来观察他的内在气质;四是“观色”,就是根据官员的表情来察看他的外在气质;五是“观隐”,就是通过一定的外露信息来明察官员有意掩盖的本质; 六是“揆德”,就是在前五种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官员的品德作出总的评价。

关于“用人”。据《论语·雍也》篇记载,孔子曾向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介绍自己的学生,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分别具有“果”(即果敢决断)、“达”(即通情达理)和“艺”(即多才多艺)的特点,认为他们可以担负国家的管理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孔子甚至还直接提出仲由可以负责兵役和军政,冉求可以当县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荀子在《君道》篇中也提出“材人”即对于国家管理人员量才录用的观点,并区分了“大夫”、“卿相” 和“君王”三类治国的人才。

《文王官人》篇则进一步提出“九用”的观点。所谓“九用”,就是对于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管理人才,分别任用他们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诸如:

①公正、仁义而有智谋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官员;

②仁慈、厚道而懂得事理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基层领导人;

③正直、忠诚而有信用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纪律监察官员;

④谨慎、公正而且明察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法官;

⑤公平正直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财务管理官员;

⑥谨慎、明察而廉洁、公正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主管分配和赏赐的

官员;

⑦善于谋利和经营事务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领导人;

⑧善于交际并能广泛搞好关系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外交官员;

⑨勇猛、刚毅、善于估计形势和果断决策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军事领导人。

总之,根据对象的不同能力而分别任用,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所谓“因方而用之,此之谓官能。”

对于管理者而言,在执行管理之前,“修身”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修身”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对于各级官员的管理,还是对于一般老百姓的管理,都离不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首先,只有“修身”才能“官人”。《礼记·中庸》上说:“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即管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贤人, 取拔贤人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要依靠道,把道修明起来则依靠仁。孔子则指出:“苟正其身矣,从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语》),意即如果统治者能端正自己,管理政事又有甚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够端正别人呢?

其次,只有“修身”才能“安民”。孔子十分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意即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修养自己,使各级官员安定;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定。荀子则指出:“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君道》) 意即“请问如何治理国家?答案是:只听说统治者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而没听说统治者要如何治理国家。”在荀子看来,统治者培养品德本身就是治理国家。他比喻道:君主就像依据日影来测量时间的仪器,老百姓就像仪器的影子,仪器正则照出来的影子也正;君主就像盛水的盘子,老百姓好比水, 盘子圆则装在盘子里的水也圆。

总之,在儒家看来,君主的修身乃是国家管理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意即“人们常常说‘天下国家’。由此可见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而家的根本则在于个人的修身。”在儒家看来, 统治者的操守,是从修养自己开始的,修养好自己,就可以去影响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关于“修身”的内容,儒家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仅以孔子为例,他在《论语》各篇中先后提出: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要迷恋女色,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老年时不要贪求无厌。君子具有三种乐趣——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结交公众贤明的朋友为乐,便有益了; 以骄傲为乐,以浪荡飘游为乐,以大吃大喝为乐,便有害了。君子要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君子尊崇五种行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君子具有五种美德——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用百姓,却不使他们怨恨;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君子需要考虑九个方面

——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请教别人;将要发

怒,考虑有甚么后患;看见可以得到的,考虑自己该不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