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用人育人技法

荀子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君主的工作即在于发掘人才并加以任用,然后把事情交给这些人来处理。儒家甚至认为,只要任用贤相,君主就可能成为无为而治的圣君。孔子认为用人得当与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用人得当,并能充分授权而各司其职,此时纵然居上位者昏庸无能,整个组织也能生存下去。在管理上,儒家非常强调“任贤”的重要性;其中涉及管理学中经常谈到的用人问题。

怎样识人? “六征”鉴别法

《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鉴别法。

所谓“六征”,就是根据官员(包括在任者和打算任命者,下同)的六种表现,而考察他的品质。

一是“观诚”,就是考察官员的道德、品质与情操。

二是“考志”,就是考察官员的言论谈吐来辨别他的志向;

三是“视中”,就是通过官员说话的声调来观察他的内在气质; 四是“观色”,就是根据官员的表情来察看他的外在气质;

五是“观隐”,就是通过一定的外露信息来明察官员有意掩盖的本质; 六是“揆德”,就是在前五种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官员的品德作出总的

评价。

·人物鉴定法——“视”、“听”、“察”

《史记》记载,孔子的主要弟子有 72 人,受业门人多达 3000 人。这里面自然是三教九流,各种阶级出身的人都有;但是孔子不会因他们的出身、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

孔子之所以不会因人的出身、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是因为他曾以貌取人而引起“子羽事件”的过失;又曾以言取人,引起“宰予事件”的失误。吸取这两个教训之后,他总结说:“听其言,观其行,而后知之。”并以此做为知人的原则。

《论语·阳货篇》里有一段话,是孔子和子路的谈话,内容是告诉子路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的关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较;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爱好仁德而不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而不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诚实而不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被别人利用,反害了自身;好直率而不好学问, 它的弊病是容易说话尖刻伤人;勇敢而不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出乱子; 好刚强而不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胆大妄为。”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Wén 掩饰)。”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有过失;但如果是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替自己找各种理由来掩饰、辩解。这对识别一个人的品行好坏,真是一针见血的见解。

孔子有一次见众弟子都在用功唯独宰予竟在大白天睡懒觉,非常痛心地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以前我对于别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现在我对于别人,在听了他的话之后,还要考察他的行动。”

另外,孔子还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了

解一个人,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所走过的路,观察他的兴趣、爱好。”

(《论语·为政篇》)如果以一个管理者的立场来说,在施行管理时,需听听部下说过的话,观察他所做过的事,这两者皆不可缺。如果对此马虎,偏于一方,便会引起失误。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篇》)怎么样的人,就会犯怎么样的过失;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的过失类别,也可以窥见其性格典型。在这里,孔子又提供了另一个从侧面观察、评断一个人的方法。

·情景考验法

《荀子·君道》:“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让他处于礼法的约束中,看他能否安于敬谨的言行;让他处理变动的事情,看他是否具有应变的知虑;让他处于安逸享乐的生活,看他能否不致堕落腐化;让他接触声色及权利的诱惑、让他处于忿怒及危急的情境,看他是否能够不失其原则操守。如此一来,“彼诚有之者, 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 此明王之道也。”

荀子在这里提到的一些考验方法,可以做为任贤之后的考核也可以做为任贤之前的考察。此外,在事前的考察工作上,孟子提出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要举国之人都说他是贤者,还要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加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