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但这并不影响阶级斗争

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从属的阶级为转移,这是很“可能的”; 但是这个事实不足以影响阶级斗争,正如少数贵族转到第三等级方面去不足以影响法国革命一样。而且就在这时,这些贵族至少也加入了一定的阶级, 即革命阶级——资产阶级。然而海因岑先生部硬要一切阶级在“人性”这个炽热的思想面前消失。

如果海因岑先生认为,以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作为存在的基 础并因这些条件而彼此处于极尖锐的对抗中的各阶级,可以靠一切人们所固有的“人性”这个属性而越出本身存在的现实条件,那末,某一个君主要靠 自己的“人性”而使自己超出自己的“君主的权力”,超出自己的“君主的行业”该是多么容易呵!当恩格斯看出海因岑先生的革命词句背后是“好心的皇帝约瑟夫”时,海因岑先生竟不能原谅恩格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1847 年 10 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3 页

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象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 年 12 月

—1848 年 1 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261 页

自然,个别人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从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转到“中派”的立场,或者相反地从后一立场转到前一立场。每个马克思主义者都知道,虽然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但阶级是各不相同的;同样,虽然个别人可以从这一派别自由地转到另一派别,虽然有人力求融合各个派别,但政治派剔是各不相同的。

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1917 年 4 月 10 日)。《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55 页

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昨天是“按机会主义”划分民主派,今天是“按社会民族主义”划分民主派,这两种划分并不完全相同。第一,我们马上就要谈到,这个理由事实上是不对的;第二,这个理由完全是片面的,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据根本不足的。人物和团体从一方转到另一方,这不但可能,而且在每次社会大“动荡”的时候,甚至是必然的;某一流派的性质, 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一定流派之间的思想联系没有改变,他们的阶级作用也没有改变。所有这些看法,谁都是知道的,无庸置辩的,今天还要来着重地谈,似乎很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上述作者们偏偏把它们忘记了。

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1915 年 2 月)。《列宁全集》第 21 卷第 1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