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克雷德纳

威廉·克雷德纳(1892—1948)①是德国第三代地理学家中最多产和最有能力者之一。由于去世比较早,所以在英语世界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不用说他的著作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和瑞典的乌普萨拉作短期逗留,然后在赫特纳指导下研究地理学。和他的同学施米特黑纳及耶格尔一样, 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地形学问题的——奥登瓦尔德和斯佩萨尔特结晶岩区的地形。他由于家学渊源而获得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并以被培育为采矿工程师而开始他的生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非凡的洞察力,探讨德国西南部准平原和悬崖的起源问题。1927—1931 年,他在暹罗和中国南部工作了四年, 继续他的地形学研究,衡量各种形态发生学因素在地形上的相对重要性(发表在 1931 年的《中国地质学会会刊》和 1935 年一本关于暹罗的书中)。这些观念奠定了近代气候地形学的基础。可是克雷德纳放弃了早年对地形学的贡献,转而去研究经济地理学。

他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无疑是受赫特纳的另一学生莱奥·魏贝尔思想的影响。克雷德纳离开海德尔堡到基尔去作魏贝尔的助教,并以一项讨论瑞典的景观和工业的著作而取得在大学讲学的资格(1925)。他在三十岁时成为讲师。克雷德纳发展了魏贝尔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区域“的观念。有意思的是,这种共同的兴趣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魏贝尔的来自生物学(特别是动物学),克雷德纳的来自地质学(采矿)。克雷德纳从地理角度写了许多关于采矿的著作——瑞典的矿藏、世界产金地区、美国的铁矿床。但死亡中止了他打算写一本普通采矿地理学(矿床、生产和运输)的意图。他打算在这本书中,不仅评价生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对生产有联系的社会条件,如劳动力的供应和运输设备等。

他没有写过理论性文章,但他的观念在具体著作中是明显可见的。拉特延斯写道:“和魏贝尔一样,他把经济区域作为他的研究中心。他从外貌上, 并且根据自然基础和经济力量,从生态上考虑经济区域的区域表现。在他看来,经济区域是具有同样经济烙印的地区。他不仅企图划出这些区域的界限,

① C.拉特延斯:《威廉·克雷德纳诞生七十周年纪念》,《地理杂志》,第 51 卷(1963),第 2 期,第 81—89

页。

而且要明确划分它们的类型。”他关于这方面的最后著作,是西印度群岛和美国的农业区域。他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来自魏贝尔的生物学模式的方法,强调不仅需要从外貌和生态方面进行研究,而且需要探讨这种空间结合的历史发展。克雷德纳强调地理学家应该研究经济学是不奇怪的,因为他是慕尼黑高等技术学校的经济地理学教授。通过发展的方法(诊断)到达他非常关心的空间计划(判症),是一条捷径。

克雷德纳是直接研究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专家,他写的关于暹罗的书,是区域地理学的一部杰作。他早年发表的关于瑞典的著作也是如此,这是在他动身去东方以前完成的。他也指出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解决发展中地区的问题方面的价值;这些地区,在一代人以前被习惯地描绘为“殖民地”。

农业地理学从他硕果累累的学术事业中得到好处。这一事业,无疑是从他在基尔与魏贝尔的接触时开始的。1932 年克雷德纳迁居到慕尼黑,仍然继续这项工作,并且(在施米蒂森的帮助下)通过 1937 年建立的“农业地理协会”,开始绘制第一批 1∶5,000 的土地利用图。他也殷切希望绘制一套德国农田系统地图集。他的想法已经成为一项付诸实施的计划;因为当代杰出的经济地理学家 E.奥特伦巴自大战以来,就已着手编绘德国农业区域地图集

①了。克雷德纳在 1938 年和 1942 年写的两篇文章中,说明了编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的目的。他的目的不仅是记载土地利用的情况,而且要表明整个农业结构的空间变化因子——开阔或围篱的田地系统、小块田地的分布、农民拥有土地面积的大小、轮种、所有制、农庄与田地的距离。魏贝尔在波恩地理系里也曾做过这类工作,许多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25,000 的,自世界大战以来,慕尼黑的哈特克和波恩的特罗尔都在按照前辈作出的范例,继续进行这项工作。

总之,克雷德纳是区域地理大师之一。他题献给赫特纳的那本关于暹罗的书,现在仍然是论述这个国家的标准著作。克雷德纳从在海德尔堡获得博士学位到 1948 年 10 月逝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六年,但他却是通过魏贝尔而上接赫特纳、施吕特尔和彭克的德国地理学学说锁链中坚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