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尔曼·劳滕萨赫
黑尔曼·劳滕萨赫(1886—),在 1966 年 9 月 20 日满八十岁,用卡尔·特罗尔的话说:他是德国“区域地理学方面无可争辩的研究大师”①。他生于1886 年,是戈塔一位著名的学者和预科学校教员的儿子。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尤斯图斯·佩特斯绘图学院,劳滕萨赫在童年时代就常常有机会会见学院院长——A.苏潘。他还和黑尔曼·哈克(HermannHaack)保持着终身的密切友谊;哈克在佩特斯学院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制图学家之一,于 1966 年逝世。
苏潘劝劳滕萨赫和黑尔曼·瓦格纳同去格廷根学习。劳滕萨赫于 1905 年到了那里。不久,他暂时去弗赖堡,接着又到阿尔布雷希特·彭克刚刚接替李希霍芬的地方——柏林。劳滕萨赫当了彭克的助手,并在 1910 年以提契诺冰川地形一文而获得博士学位;他还写了一篇长文来评论彭克和布吕克纳那部关于阿尔卑斯山冰川时代的巨著。他和彭克的终身友谊,也反映在 1958 年彭克诞辰一百周年和德国第四纪大会(主要是地质专家的会议)的时候, 他在斯图加特他老师的墓地前发表纪念辞这一事实上。
尽管在彭克指导下,他的研究生涯有了令他兴奋的开头,他还是决心去当教师,他从 1911—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军役时间除外)一直在汉诺威大学预科学校任教。他和佩特斯学院的 H.哈克,都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杂志《地理学通讯》(Geographi-scherAnzeiger)的积极编者。1924 年他应卡尔·豪斯霍费的邀请和另外两位著名地理家奥托·毛尔及埃里希·奥布斯特共同编辑新期刊《地缘政治学》(ZeitschriftfürGeopolitik)杂志。所有这三人都不喜欢这个刊物的政治倾向,早在 1933 年前,就和这家期刊脱离了关系。在二十年代,他修订了苏潘的三卷《中学地理》( school- geography)标准课本;为施蒂勒《袖珍地图册》(StielerHandatlas)写了两本说明书;彻底修订了聚多-瓦格纳的《系统教学地图集》(Sydow-Wagner, MethodischeSchulatlas)。
1927 年,他离开汉诺威的学校岗位,到吉森去做弗里茨·克卢特(他们几乎同岁)的助手。他用以取得在大学讲学资格的著作是关于葡萄牙的海岸地形研究(1928)。为了这部著作,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去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同时他还出版了几种关于伊比利亚半岛气候和地形的著作;此外,他也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最后,他写出了一本综合性的葡萄牙地理学,由于
① 卡尔·特罗尔论黑尔曼·劳滕萨赫的文章,载《地球学》第 20 卷(1966)第 243—252 页。这些简略的传记是根据对各个学者著作的了解和私人间的通讯写成的。
这本著作,他在 1937 年获得科英布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此后,他把技能和热情转向世界遥远的一角——朝鲜。他以一种“几乎不可想象的精力和毅力”(特罗尔语)远游 15,000 公里。经过这番艰苦的跋涉和研究,他写成一本大部头的标准著作(1945)和一本较短的小册子
(1950)。
当他从朝鲜回来时,他已成为德国第一流的地理学家。1934 年他应邀到不伦瑞克的高等技术学校任教,但在 1935 年,他到格赖夫斯瓦尔德去接替古斯培夫·布劳恩的职务。他在那里工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用十年时间写成了关于朝鲜这部巨著。1939 年劳滕萨赫的前妻(葡萄牙人)去世,他第二次结婚,他的继配是一个地理学家和合作者。战争以后(1945)他已六十岁,没有职位,自愿移居西德。他在施佩耶尔找到一个职位,但为时不久, 就在 1947 年他接受斯图加特高等技术学校的教授职务,在那里一直到 1954 年退休。这个学校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轰炸破坏而成为废墟,必须全部重建和重新装备。可是他在退休以后,仍继续进行研究,到 1965 年八十岁时,还是工作得很活跃。
特罗尔说,劳滕萨赫是对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两个领域都进行研究的还活着的极少数地理学家之一;因为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所以他才这样做。他总是坚持地理学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范围;在这方面,他是追随比他大十岁的长者克雷布斯。他们都是彭克的学生。他是从克雷布斯那里接过《地理手册》(Geogra-phischenHandbücher)的编辑工作,并完成克雷布斯未完成的《比较区域地理学》(VergleichendeL■nderkunde)的著作的;这本书的第三版出版于 1966 年。劳滕萨赫的地理学理论体系是以自然科学、数学、哲学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正确的知识和评价为基础的。他非常熟悉德国以外的地理学思想,因为他对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都掌握得很好。他是三个科学院的院士,得过五枚高级奖章。
劳滕萨赫在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费了不少心血,企图弄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1933 年他在《手册》里讨论了这个问题。从那以后,他发展了一种区域地理的理论;1951 年,在波恩新建的很大的地理系开幕时所举行的纪念李希霍芬的学术讨论会上——一个意义重大的时刻,他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这个理论。地球表面区域变异(区域概念的精髓)之间的各种联系, 受到从地方到世界范围的全面探讨,这也正是赫特纳和彭克的想法。劳滕萨赫用归纳的方法,把世界划分为包括四十个主要区域单元的体系。他最近运用这个理论在伊比利亚半岛作详细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再谈。形态转变学说(Formenwandel-lehre)是劳滕萨赫三十年来关心的主要问题。它正如特罗尔从教学经验中证明的那样,确实具有“巨大的启发和教育价值”。汉斯·博贝克指出:这种研究方法(下面还要讨论),虽然可以适用于自然现象领域,但在文化和社会现象领域内则有一定的限制。在后一领域内,其他问题诸如文化的和经济的组合就要包括进去;但特罗尔总结说,劳滕萨赫的方法,无疑地会在将来了解地球表面区域差异方面起着有效的跳板的作用。
劳滕萨赫,虽然本来是跟彭克学习的,但很早就转向奥托·施吕特尔的观点,把他看作自己的导师。“这反映了进入本世纪以来,施吕特尔给予地理学的巨大的促进”(特罗尔语)。1952 年劳滕萨赫在《彼得曼通报》上写了一篇评论施吕特尔著作的文章,用以纪念施吕特尔诞生八十周年。他在文
章中,试图将支配本世纪头三十年地理学思想的、施吕特尔与赫特纳的不同观点混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