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不忘毛主席,富裕不忘邓小平”,老百姓这 样评价两位伟人,并把

他们紧紧联在了一起。

一些不明中国国情和中共党情的海外人士和外国朋友,他们总是习惯于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邓小平与毛泽东,用他们的观点来解释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关系和联系。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邓小平与毛洋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不这样看,中国的老百姓也不这佯看。 1980 年 8 月,邓小平接受了以作风泼辣。提问题尖锐而著名的意大利女

记合法拉奇的采访。这位爱出难题的女记者开头就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明确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大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法拉奇又问:“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邓小平如实回答, “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 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44、350 页)

邓小平的这些意见,不仅是他个人的意见,也代表了党和老百姓的意见。毛泽东缔造了党、缔造了军队、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邓小平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反对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同时又倡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他深知老百姓对毛泽东的感情,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谆谆嘱咐写作人员,“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 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298 页)

但是,邓小平绝不维护毛泽东的错误,邓小平对毛泽东错误的批评,是郑重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第一,他把自己摆进去,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 他坚决反对把一切失误的责任都推给毛泽东一个人,造成“别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的假象,一定要实事求是;第二,他坚持用毛泽东正确的东西即毛泽东思想来纠正毛泽东的失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因此,纠正毛泽东的错误正是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是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第三,重在向前看,纠正毛泽东过去的失误是为了发展毛泽东开创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为了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为了探索一条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 从根本意义上讲,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意愿和目标不是相悖的,而是一致的。

1986 年 9 月,曾经采访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以及约翰逊、

尼克松、里根、霍梅尼、萨达姆、贝京、巴列维国王等诸多世界风云人物的美国哥伦比亚厂播公司节目主持人华莱士,在电视采访邓小平时,提出了一个“古怪”的问题:“您说过,您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很显然, 这位美国记者认为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是与毛泽东相背的。邓小平略加思索,毫不含糊地回答:“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做的事。”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73 页)

华莱士继续问:“毛泽东逝世已经十年,他对现在的一些事会怎么看? 现在的领导人主张致富光荣,主张个人幸福,允许私人办企业,准备搞政治改革,人民有了言论自由,这一切同毛泽东的主张都不一样,毛泽东会怎么看?”其实,这个追问包含着许多不准确的说法。邓小平和党中央主张的是,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允许私人办企业, 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私人企业作为公有制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而存在和发展;既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有言论自由,但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她们都绝不主张让人民贫穷, 不主张一下子实现完全的公有制,也不主张反对言论自由。他们也主张社会主义的改革。这都是些原则的问题,混淆不得的。

所以,邓小平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明了的回答:现在和毛泽东时期是“有些不一样,但有些原则还是一样的。现在毛泽东思想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有一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答了这些问题。”

是的.如果翻阅一下这个《决议》,如果打开《邓小平文选》,就可知道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清楚,邓小平总是把马克思、列宁尊为自己的“老祖宗”, 把毛泽东尊为当之无愧的“领袖和导帅”。他多次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把他自己也摆进这“一代人”之中。

华莱士说:“但我还是不清楚,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是不一样的。看来中国现在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至少是试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真是“难得糊涂”,殊不知这位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不清楚”的时候却说出了这样清楚的话。

邓小平答:“这个话是对的,我们也讲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74 页)

这场革命是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积极成果基础上的革命。薄一波把毛、邓之间的这种联系说得很清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继承了毛主席探索的积极成果,扬弃了他老人家探索中的失误,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党的文献》1995 年第1 期)

其实,亲历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代领导核心领导的中国老百姓,对这两位伟人的伟绩,感觉得非常实在:毛泽东领导老百姓在政治上翻了身,邓小

平领导老百姓在经济上走向富裕,合在一起使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得到解放。具有知恩必报传统美德的中国老百姓,既感恩于毛泽东,又感恩于邓小平。

毛泽东去世了,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仍旧怀念他。他的故里韶山冲,平均每天都有好几千人去参观和瞻仰。笔者曾在 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二次访问毛主席的故乡,每次都有很深的感触,而以 80 年代的感触最深,去韶山参观的中外人士,1980 年有二十一万人次,1983 年四十五万人次,1985 年五十五万人次,1987 年六十一万人次,1991 年达一百零五万人次。毛泽东走下了神坛,但人民更亲近他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建馆三十年里,共接待中外观众近三千万人次。其中包括港澳台海外华侨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国党派组织的领导人等。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到 1993 年已有八千多万中外人士瞻仰,老人家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他的画像、他的著作、歌颂他的歌曲和文艺作品以及回亿或介绍他生干事迹的读物等等,仍然为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所喜爱。

人民对邓小平的热爱也是十分真挚的,因为他在毛泽东之后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正奔向小康。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指引下,国家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感谢邓小平。

1984 年 10 月 1 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群众国庆游行,在游行队伍中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群众对这位伟人发自内心的亲切问候,充满着人民与自己领导人之间的亲情。这年年初,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深圳一个小渔村看到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二千八百多元。每家都住上了四室一厅双层小洋楼,心中很是欣慰。村支部书记说,“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感谢邓伯伯!”邓小平说:“应该感谢党中央。”邓小平是很反对对他个人歌功颂德的,1986 年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问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在中国的任何公众场合挂您的照片,这是为什么?”他说:“我们不提倡这个。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所以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来不赞成给我写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72—173 页)但是他在人民心中具有很重的分量。据北京社会调查

所 1986 年对八千份问卷的统计,邓小平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在世名人”。在国内外政治家中,邓小平得票数占 71.78%,在中国政治家中邓小平得票数占 87.52%。《北京青年报》1994 年 12 月 28 日发表的《公众调查》表明, 在众多有关邓小平的称号中,几乎所有群众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称号完全准确:97.4%的人关注邓小平的新闻;90.5% 的人知道邓小平有打桥牌、游泳、看足球赛等业余爱好;人们最熟悉的邓小平文章著作是他的“南巡谈话”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92%的人认为邓小平在健康时退休是对找国干部制度改革和民主进程的一大贡献。

早在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时,邓小平争得大会的同意,不再进入新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也不再进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只留任党和国家军委主席的职务。

1989 年那场政治风波平息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建立,邓小平就多次向中央诚恳提出,希望能够批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这最后一个职务。

1989 年,邓小平在问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新的领导一经建立有秩序的工作以后,我就不再过问、不再干预大家的事情。我说过,这是我的政治交代。当然,你们有事要找我,我不会拒绝,但是不能像过去一样。我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会产生以后再宣布我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这不是因为我谦虚或别的什么,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新的领导一建立,要一切负起责任,错了也好,对了也好,功劳也好,都是你们的事。这样你们可以放手工作,对于新的集体自我锻炼也有好处。何况过去那种办法并不算很成功。现在我八十五岁了,到了这个年龄,该有自觉性。⋯⋯如果有什么事情,我完全可以在旁边帮帮忙,但是绝不要正式再搞个什么头衔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10

—311 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9 月 4 日,邓小平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 再次诚恳地陈述了他的退休请求。他说:

退休是定了,退了很有益处。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世界上会引起什么反响很难讲,如果我退休了,确实不做事,人又还在, 就还能起一点作用⋯⋯退的决心我已经下了好几年了。我曾多次提出, 是真心的。现在看来,要想等一个多么适当的时候再退,是等不到的, 每次都总有一点因素说退不得。十三大搞了个半退,但我一直认为那时全退最好⋯⋯这次事件(指 1989 年的政治风波)一出来,我考虑马上退不行,现在过了三个月,如果到五中全会正式作出决定,差不多还要一个半月,有了四五个月,政治局面就比较平静了,这是个时机。我过去多次讲,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体制度⋯⋯我退休的时间是不是就确定在五中全会。犹豫了这么几年了,已经耽误了。人老有老的长处,也有老的弱点。人一老,不知哪一天脑筋就不行了,体力到一定程度也要衰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15—316 页)

邓小平还专门谈到他退休的方式问题,要求“越简单越好。不要形成个惯例,对退休的人都歌功颂德一番,那实在没有必要。”“我反复考虑,简化可能比较有利,而且从我开始简化更有利。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 就是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说几句话。”他强调说:

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有的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这就不好了。我很怕有这样的东西,名誉太高了是个负担。我退休方式要简化,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16、317 页)

以“实事求是”著称于世的邓小平,在对待自己的评价、退休乃至身后事的安排上,也充分表现出他的务买精神。本著前已多述,邓小平一贯

主张“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经常讲到“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他在临近退休时又说:“自我评论, 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但是我问心无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01 页)这是一个伟人的肺腑之言。他把他个人的生命同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退休同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了一个伟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的崇高品德。

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商谈退休时间和方式的当日,邓小平郑重地向中央递交了请求退休的报告。他在《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中说:

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23 页)

198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经过慎重研究,终于批准了邓小平的请求,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全会实事求是地高度评价了邓小平为党和国家的利益终生奋斗所建立的卓著功勋,并对他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身体力行地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的表率,表示崇高的敬意。

《决定》写道:“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功业,同邓小平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在

把中国送入崭新的 90 年代之际,他了却心愿,退出了最后一个领导岗位。这结果,如海外舆论所言,应该是并非出人意料。人们尊敬他,爱戴他,是他把中国引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笔者在 1993 年 4 月曾访问邓小平的故居。在这里我看到、听到和收集到许多资料,从一个侧面生动他说明了人民对邓小平的爱戴和尊敬。邓小平的故居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这是一座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泥土地面的极普通的农舍,掩映在一片竹林蕉树之中。正屋的墙壁上张账着几十张有关邓小平生平的复制照片,左侧室内陈放着一张古旧的大木床(1904 年 8

月 22 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还有一些旧桌凳,右侧室内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正屋门顶悬一块匾额,上书“邓小平同志故居”,是当地一位小学教师所写。如果没有这块匾额,人们恐怕难以知道这就是当今世界风云名人邓小平的故居。

邓小平 1920 年十六岁时离开故居,七十多年过去了,从未回来探视过。解放初期,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重庆离广安仅一百多公里,他却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看一看。70 年代末邓小平复出后,四川省政府和广安县政府曾提出修缮邓小平的故居,但邓小平坚决不同意,他说:“照现在样子原封不动,让乡亲们继续住在那里。”直到近期才由县政府作出决定,把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乡的父老很想念邓小平,邓小平也曾许下愿,如果广安县农业能够达到亩产千斤粮,他是要回去看看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广安县 1983 年就已达到亩产千斤粮的水平,县长立即上报请小平回乡,但是

邓小平仍没有回来。直到 1986 年他和夫人一起向家乡发了一封贺电,算是“还

了愿”。

故居管理人员动情地告诉笔者,故乡的人民盼望小平回乡看看,盼得铁树都开了花,可是他老人家还是没有回来。我们确实看到故居的两棵铁树外了花的照片,一雌一雄,开得十分好看。笔者心想小平虽没有回乡,但在他的理论和路线的指引下,他的故乡和祖闷,不正像这铁树开花一样,焕发了灿烂的青春吗?!

邓小平拒绝“衣锦还乡”,却挡不住老巨姓和海内外的崇敬者自发地前来瞻仰。1984 年有一万四千人到这里参观,1985 年超过了两万,近几年参观人数成倍地增氏。甘肃有两位农民步行千余里来这里,就是为了向邓小平表示一番敬意。还有的是骑自行车,行程几百里到这里瞻仰的。一天,有一位身穿毛料制服的中年人米这里参观,随后他把一位工作人员拉到邓小平睡过的床边,硬塞给他一百张五十元面值的人民币,拜托他代栽几棵皂角和白果树,说“为举世瞩目的伟人家乡增添一片青绿”。工作人员面有难色,他又打开提包,高声说:“请看,我还有两坨哩!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靠政策好挣来的钱有权支配,你不必向上汇报。”最后又情真意切地说:“谢谢你啦, 拜托你一定帮我了却这桩心愿。”不等工作人员再问,他便握手道别,说还要赶几百里路程。这位中年人是甘肃的一位农民。笔者在参观时。又听说新近有位华侨捐款数百万元,以表他对祖国这块土地生育和养育了一位世界伟人的崇敬之情。

著名老作家马识途在邓小平故居堂屋门两侧写了一副楹联,是颇能表达来此瞻仰者的心情的: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不管史学家怎样评论毛泽东、邓小平,也不管政论家如何褒贬毛、邓之间的是非曲直,老百姓从自身利益的体会中,是把这两位伟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并衷心地热爱他们。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曾报道这么一件事:“1994 年春,四川有一位叫刘福中的致富农民,很想在家里挂上毛主席和邓小平的画像,但跑遍子城乡书店书摊,都没有买到。新闻媒介将此事传出后,中央美术学院的著明画家李倚教授将他精心创作的《毛主席走遍全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三位伟人画像,通过四川电视台转赠给农民刘福中。此事在四川引起很大轰动。随后,省新华书店和出版部门组织画家创作了许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像,发行后大受老百姓的欢迎。1995 年新年和春节期间,四川新华书店发行伟人年画一千万张,许许多多的寻常百姓家都挂上毛主席、邓小平的画像。

中国老百姓从心底里呼喊:

泽东润泽人民心, 小平指引小康路。

翻身不忘毛主席,

富裕不忘邓小平。

泽东千古, 小平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