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折点”,“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得中原者得天下。毛泽东在小河会议之前就已经作出了“刘邓经略中原” 的决策。但是,刘邓南渡黄河之后,怎样“经略中原”?战略矛头指向哪里?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部署有一个过程。1947 年 5 月 4 日毛泽东给刘邓的电报,是指示大军过河以后在中原广大区域内机动作战,大别山只是进攻的机动目标之一。小河会议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下定了决心:刘邓大军战略矛头的指向是大别山。

小河会议结束的当天,即 7 月 23 日,毛泽东就为中央军委起草给刘邓等人的电报,指出:“刘邓军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 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防,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毛泽东年谱》下卷第 209 页)

此时刘邓已完成对羊山集之敌的包围,“蒋介石送上来的肥肉我们不能放下筷子”(刘伯承语),刘邓决定拿下羊山集后按毛主席电令准备南进。7 月 27 日,刘邓攻下羊山集全歼敌之六十六师后,毛主席在通电嘉奖的同时, 又进一步阐明了中央军委的南进计划。电报称,在陈粟和陈赓部队发起攻势的配合下,“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 23 日电任务。”

“如陈赓能于 8 月 20 日前(南)渡(黄)河,你们能干 8 月 15 日左右南进, 则可能取得几个星期时间在豫西及大别山立住脚跟。”同日又电令:“从现在起,陈谢集团归刘、邓直接指挥。”(《毛泽东年谱》下卷第 211 页)

至此,在毛泽东的胸中已完整地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逐鹿中原的大进攻战略。

“三军配合”是,由刘邓大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直逼大别山;由陈毅统率的华东野战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由陈赓统率的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西,这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 互为犄角,机动歼敌。“两翼牵制”是:东边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 把敌引向渤海;西边彭德怀率部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毛泽东以此战略部署,在敌人正在对我实行进攻的势头上,不经过战略相持阶段, 直接进入大进攻,逐鹿中原。这充分表现出毛泽东的伟大胆略和伟大气魄!

很显然,在这个伟大的战略计划中,刘邓大军担任着最为困难也最为光荣的任务。陈粟、陈谢乃至全军都要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以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占领大别山这个最关键、最主要的计划。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看重大别山呢?

南渡黄河之后,刘伯承说,毛主席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蒋介石的“哑铃” 之把拦腰砍断。邓小平则进一步指出,不仅要把这一刀砍好,而且还要把刀尖插到敌人的心脏。刀尖指向哪里呢?现在终于明确,就是大别山。刘伯承形象地把大别山的地理位置比作小孩子的“肚兜”,因为从地图上看,它刚

好位于长江走向向南突出的部位,恰似鼓起的肚子上的“肚兜”。它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经是老革命根据地,刘邓大军中有许多曾在大别山战斗过的四方面军将士,容易立足扎根。占了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对此,国民党必然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与我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毛泽东意图中既粉碎敌之重点进攻又可转入战略进攻“一箭双雕”的目的。

邓小平后来曾专门谈及大别山的战略地位,他说:

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 中原形势决定了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利山,它比仗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99 页)

鲁西南战役之后,刘邓大军遵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集结在郓城及其以南地区休整,准备于 8 月 15 日开始跃进大别山。而蒋介石对毛泽东和刘邓的战略意图毫无察觉,认为刘邓已“疲惫不堪”,于是抽调十四万人兵力, 对刘邓实行分进合击。敌企图逼迫刘邓主力于郓城、鄄城之间狭小地区内, 然后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坏黄河大堤,以“黄河归故”淹没我军。此时,刘邓又收到毛泽东从陕北发来的“三 A”(最急)电报。邓小平后来曾对他的女儿毛毛谈起毛主席这封使他印象极为深刻的“三 A”电报, 他说:

毛主席的电报很简单,就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只有我和刘伯伯看了这封电报,看完后立即就烧毁了。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 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我们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

卷第 560 页)

邓小平和刘伯承知道,蒋介石此时正亲临延安督战,胡宗南二十万人马正寻机与陕北两万多人的我军决战,气焰十分嚣张。毛主席、周副主席以及中央机关仅有几个连护卫,身背七个旅的敌人在山沟里与之周旋,险情时时出现。

敌情的严重,雨情、河情的紧张,毛主席和中央的安危,相互交加使刘邓优心如焚。刘邓当即决断,于 8 月 6 日下达预备命令,提前结束休整,立即隐蔽突然南进,施实毛泽东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刘邓把此决定于当日电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 8 月 9 日、10 日连发两电复示, 指出“决心完全正确”,“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8 月 11 日,刘邓大军从民权至商丘问和虞城地区越过陇海线,随即兵分三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进攻,是无后方依托,以跳跃式的长驱直进,一下子插入敌人战略纵深处的大进军。而敌人根本摸不清这十二万大军的意图是什么,甚至还以为“刘邓北渡不成而向南逃窜”,开始只投入十个师的兵力, 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在沙河布防,一部尾随刘邓,一部侧击,企图在黄泛区决战,而刘邓大军根本不与之纠缠,以惊人的毅力越过遍地淤泥、积水没膝的黄泛区,先于敌人而渡过了沙河。接着,刘邓又决定把重武器和车辆等缁重物资,或掩埋或炸毁,部队实行轻装前进。全军在刘邓的号召和指挥下, 迅猛地越涡河,过洪河,涉汝河,跨淮河,于 8 月 27 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北麓的潢川、固始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敌人这时才似乎觉察到刘邓的意图,以二十三个旅的兵力跟进大别山,企图拔掉这把已插进其心脏的刀子, 可惜晚矣!

当日,邓小平起草了以中共中央中原局名义向所属部队发出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指示,8 月 30 日又以刘伯承、邓小平名义将此文上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是文指出:“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迫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邓小平还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条件,指出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全军上下一致的决心和信心,胜利是有把握的,虽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得解放。”(《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94—95 页)毛泽东收到此电后,很是欣慰,当即批示转发彭德怀、东北局和华东局。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经过两个月战斗,歼敌三万余人,解放了二十四座县城,建立了三十三个政权,终于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跟。

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陈赓和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共八万人, 在晋南、豫北交界处,于 8 月 23 日强渡黄河,后在豫西以伏牛山为依托建立了根据地。9 月初,陈毅和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进入鲁西南,后完成了在豫皖苏边地区的战略展开。三路大军逐鹿中原之势已经形成。

古代史书多有“逐鹿中原”记载。《汉书》云:“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讲的是秦王朝失去政权之后,天下豪杰争夺政权。争夺的地点便在中原大地。《晋书》又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竟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这里也是把“鹿”比作政权,在中原大地争夺。唐朝大臣魏征诗《述怀》有名句云:“中原还逐鹿, 投笔事戎轩。”讲的也是在中原大地征战和夺取政权的事。而今,毛泽东再在中原大地布下刘邓、陈粟、陈谢大军,与蒋家王朝展开空前规模的逐鹿之战。有刘邓大军的中间突破,有两军的配合,有两翼的牵制,这样,“鹿死谁手?舍我莫属”已成定局。

经过四个月的作战,我三路大军在中原大地共歼敌十九万五千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拥有三千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吸引和调动了南线国民党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与此同时,其他解放区也趁机展开进攻,这就迫使国民党军进入防御地位,而我军从此转入战略大进攻。10 月 10 日,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在此期间,邓小平、刘伯承和毛泽东、党中央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如果有一两天没有毛主席的消息,邓小平就非常不安。段君毅和刘子久曾回忆说:

一次向小平同志汇报工作后,他竟破例请我们喝酒。问及原因,邓小平笑答:“我们已经三天没得到毛主席的消息了,今天收到了党中央发来的电报,说毛主席和党中央安然无恙,所以喝一杯庆祝酒。”

于细微处我们可感到毛、邓之间的亲密之情。

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和陈谢大军南渡黄河的大进攻形势下,西北野战军北上围攻榆林,于 8 月 18 日至 20 日,在沙家店歼敌主力整编第三十六师两个旅共六千人。至此,胡宗南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已被歼和拖垮近半,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亦转入反攻。12 月 7 日至 28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召开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

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的战略进攻,他说: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间,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破坏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第 1243—1244 页)

邓小平也多次论及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他说:

我们由黄河到长江跃进了一千里。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 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下剩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这个跃进的事实表明战略形势起了巨大变化,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所说的,由于我们的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96 页)

邓小平还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来证明毛泽东大进攻决策的英明和正确。他说:

在反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时,要是按照毛主席的方针,由内线转到外线,将敌人拖出苏区之外去打就好了,那样苏区还是能够保持, 红军也不致被迫长征。可惜“左”倾机会主义者不这样做,中了蒋介石的计,这次蒋介石又想用这个办法对付我们,扭在解放区打,来削弱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不能持久,封锁我们不能出来,好仪他保持三万万人口的后方完整而不受损失,来供应他作战。这个如意算盘是高明的,但是还有更高明的毛主席,他从确定自卫战争的方针时起早

就看清这一点。(《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97 页)

1989 年 11 月 20 日邓小平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又说: 往南一下就走一千里,下这个决心,真是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

出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

啊⋯⋯

⋯⋯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39、340 页)

当年“左”倾机会主义者没有接受毛泽东富有胆略的建议,而现在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等成功地进行了实践。刘邓和刘邓大军的斗争实践,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形成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在 12 月会议上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是党二十年军事斗争经验的结晶,其中也包括对刘邓大军斗争经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