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62 年,邓小平提出著名的“猫论”,毛泽东 “重提阶级斗争”,党纠 “左”再遇挫折,毛邓之

间开始出现明显的意见分歧。

1961 年和 1962 年春,党以,很大的努力纠正经济建设方面急躁冒进的失误,并取得了成效。但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在纠正失误时,并没有从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曲折。甚至在经济上纠正“急躁冒进”的同时,出现了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右以致越反越“左”的局面。此时,毛泽东和邓小平之间也开始出现意见分歧。

这种意见分歧较为集中地表现在如何对待“包产到户”问题上。 “包产到户”是农业集体经济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它是以农户为承包单

位,扩大农户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按承包合同进行分配。它不涉及土地的公有制,只是把经营权交给了农户。农民们把这种或类似这种经营的方式, 有的称“责任田”,有的称“大包干”等。农民的通俗解释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经营责任制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屡遭禁止。然而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现状,所以自合作化以来,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营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起这种生产责任制。1961 年初,在安徽省等地又重新自发地兴起了这种“包产到户”的作法。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多次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报告,请求允许试办。毛泽东先是不同意,后来又同意试办,继而又不大同意。但是,下边仍在实行,公开的不让于,就秘密地干。中央负责农村工作的邓子恢(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农村工作部长)下乡做实地调查后,1962 年 5 月再次提出实行这种责任制的建议。7 月 2 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表示支持责任田的作法。他说:不管黄猫黑猫,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我赞成认真研究一下包产到户。群众要求,总有道理。(《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纵览》第 101 页)

7 月 7 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又讲了这个看法,他说: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都是些初步意见,还没有作最后决定,以后可能不算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 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323 页)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不仅仅是对“包产到户”这种农村生产责任制问题的看法,还涉及到了认识路线、思想方法这样重大的理论问题。人们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的“猫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通俗比喻的理论表述就是:这办法,那办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就是好办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的“猫论”与实用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实用主义是用主观检验客观,“有用即真理”,而“猫论”则是用客观检验主观, “能逮住老鼠才算好猫”;实用主义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猫论”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为了逮老鼠才养猫”。所以, 邓小平的“猫论”不仅不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标准原理的一个生动发挥。

当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支持可以试办包产到户的,除邓小平外, 还有刘少奇、陈云等。

但是,毛泽东无论是在当时或者后来,都是不能接受这种意见的。他虽然曾讲过可以试一试,但那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在根本上,他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单干”,“它反映了地主富农的利益”,是“反对社会主义, 复辟资本主义的活动”。至于“猫论”,他认为所谓“黄猫、黑猫”就是说“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1962 年 8 月至 9 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又开始重提阶级斗争。他以“阶级、形势和矛盾”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 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了。我们要搞一万年阶级斗争,不然,我们就要变成“国民党”、“修正主义分子”。所以他要“重提阶级斗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不断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毛泽东联系“实际”, 激烈批判了“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他认为,这些都是严重阶级斗争的表现。所谓“黑暗风”,毛泽东主要是指 1960 年以来尤其是“七千人大会”以来,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在第一线工作的领导人,对严重经济困难所作的客观分析,以及采取坚决“后退”的调整措施。毛泽东认为这是“不讲光明,只讲一片黑暗”。所谓“单干风”是指邓子恢、邓小平和陈云等支持农村有些地方搞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毛泽东认为,一搞“包产到户”,“马克思主义又飞走了。”所谓“翻案风”,主要是指彭德怀的申诉信,同时也指邓小平主持的甄别平反工作。毛泽东批判的这三风,都涉及到了邓小平,表明毛对邓的不满,也表明他们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此后,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国际“反修”斗争中虽然还继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但在国内问题方面他们越来越难合作了。

邓小平 1962 年关于“黄猫、黑猫”的讲话,总共三百来字,且是在很小范围里讲的,但其影响之广泛深远是令人惊奇的。人们已普遍把这句话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乃至务实、求实、求是精神相联系,成为邓小平的至理名言。学者们把邓小平的这些观点概括为“猫论”。顺便说说,“猫论”的提法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有,那时是作为批判的“靶子”使用的,而现在则是用来表述邓小平的务实思想。有的学者还从巴蜀文化角度,论证了“猫论”与邓的故乡巴蜀文化的务实性之间的联系。其实,“务实”不只是巴蜀文化的特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务实、求实的通俗说法,在中国老百姓中几乎是尽人皆知的。邓小平的“猫

论”所以深入人心,所以如此迅速广泛流传,是因为它确实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

也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对其极尽批判之能事,相反却起了广为宣传的作用。要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一般人怎会知道这是邓小平的说法呢?要不是林彪、四人帮一伙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怎会把邓小平的“猫论”与之比较,分出个孰是孰非呢?

这实在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本来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家常语,经邓小平一说具有了政治含义,经哲学家们阐发而上升为哲学认识,连艺术家们也对之发生了兴趣。号称“江南猫王”的八十三岁的著名画家陈莲涛,1984 年精心创作了一幅《双猫图》,敬献给邓小平。图中,一只猫毛色雪白轻柔; 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透亮。两只猫一前一后,缓缓前进。那毛绒绒的身体,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十分惹人喜爱。画的上方题辞曰:“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落款处端正写道:“小平同志雅正海石老人”。邓小平非常喜欢这幅画,因为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且具有丰富的含义。这幅画一直挂在他的书房。(《邓小平的历程》下卷第 310 页)

邓小平用“猫论”对“包产到户”、“责任田”作法的支持,实际上是对自苏联 30 年代和中国 50 年代以来,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必须是“一大二公”、高集中管理模式的根本性突破。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

当然,“黄猫、黑猫”是一种比喻,邓小平使用这种比喻是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而言。如果不加分析地滥用,那就会使之庸俗化,甚至与提出者的原意大相径庭。80 年代初期,薄一波曾就“黄猫、黑猫”问题直接请教邓小平本人:对“黄猫黑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薄一波在 1994 年10 月 11 日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时,又讲到这个问题。他说:

这句既深刻又形象的话,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却“惹”来了许多“横祸”。先是作为鼓吹“包产到户”、刮“单干风”来批(当然还没有指名批评谁了);“文化大革命”中,上纲为“猫论”,把它说成是所谓“唯生产力论”大加鞭答, 弄得风风雨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就此事请教小平同志。他说,当时,国家很困难,谁能想办法渡过难关就是好样的。话没有错。目的是鼓励生产、恢复农业,没有别的用意,也没有什么用心。你们问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的真谛是饼,制定党的政策,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愿望,采取灵活的办法,目的是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日的。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的事实,生动他说明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这些政策的威力,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小平同志六二年提出的办法的延伸和发展。(《党的文献》1995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