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飞跃之后,进而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依据的客观基础亦即国情的认识,它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思格斯在论及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时,把其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再划分成若干阶段,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不想制造乌托邦,也不想凭空猜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经历了七年过渡时期的实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很长时间”, 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完全社会主义”, 但并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斯大林和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也有过论述, 但很不一致,斯大林在 1936 年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苏共十八大提出他们已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开始了向共产主义过渡”。1952 年,苏并十九大称“苏联进入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时期。赫鲁晓夫 1956 年上台后宣布“1980 年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斯大林时期和斯大林以后出现的许多问题,可以说都能够从这种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观认识上找到根源。
毛泽东和中共第一七领导集体,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1956 年,毛泽东指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1957 年 2 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又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他在不同场合反复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可见,毛泽东当时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成”明确区分开来的,这相对斯大林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缺乏买践经验,更缺乏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性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高度生产力的长期性缺乏估计,1958 年就发生了急于求成的失误。认为通过“大跃进”,加快“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可以“成倍、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生产力。于是,出现了“急过渡”、“穷过渡”,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当时,“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我们已走在桥梁上”的认识在全党全国相当流行。这种急于求成的“共产风”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后来,毛泽东在纠“左”中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国情有了深一层的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会要一百年,
或者更多的时间。”他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所作的批语中, 把社会主义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这个认识,可以称之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门的叩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他毕竟没有叩开这扇大门。他的社会亡义“两段说”主要是用辩证法对苏联教科书中的“巩固社会主义”这种形而上学观点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并没有用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反,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上,他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与过渡时期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都认作是“过渡时期”,认为主要矛盾始终都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因此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理论上的误区,终于导致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再认识。
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边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同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国情方面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63、164 页)
同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叶剑英在受中央委托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
1980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56 页)其后在全党尤其是在理论界掀起了关于中国国情的讨论热潮。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苦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定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在这里,尽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阐述得还不全面,只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生产力落后和制度的不完善状况没有作出深入的说明,但已接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概括了。
1982 年,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是,如同有了二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提到了在“初级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的情况,但也没有展开说明。
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我
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中央这时对“初级阶段”的认识又深化了,对“初级阶段”的一些特征作出了初步的说明。
10 月,中共中央酝酿将要召开的十三大的基调,提出要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进行总结,对改革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以使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使改革开放继续下去,并且搞得更快一些。十三大的基调只能是改革开放,十三大应开成一个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大会;开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开成发扬民主、增强团结、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大会。
在准备十三大的过程中,党已进一步把基本路线、这一路线的基本点、这一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即国情问题、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思索了。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愈来愈明晰起来。
1987 年在春节团拜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中央致同时指出:“改革、开放、搞活,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也是邓小平同志。他是在深入研究中国实际的过程中提出这两个基本点的。我们大家都应当好好学习小平同志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论述。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真谛, 是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基本内容。为了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这些基本内容, 我建议,一切希望中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同志们和朋友们,大家都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 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现在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中国十亿人民在现阶段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94—395 页)邓小平后来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48 页)
此后,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切级阶段”的讨论空前热烈起来,对“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的认识和阐明也越来越深刻。
-
月 19 日,中共中央负责同志就起草十二大报告的总体设计给邓小平写信报告说,报告在第一部分写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以来的历史性变化, 第二部分写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着重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所以必须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方计政策的基本根据。”“由此而来”展开报告的第三至第七部分。信中还强调,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因为以此立论,有可能把避免“左” 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也很有好处。(《人民日报》1987 年 11 月 5 日文《党的十三大报告诞生记 U3 月 25 日邓小平批示:“这个设计好。”
-
月 26 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深刻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
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他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25 页)8 月 29 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又说:“我们党的十二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撇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上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52 页)
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87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十三大报告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报告指出。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报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报告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梢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僵比和自由化这两仲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由于‘左’的积习很深,由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这种积习,所以从总体上说,克服僵化思想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
十三大还第一次从十二个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寻集体带领全党自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积极探索、开拓,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找到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后,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在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