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回延安后立即部署平汉战役,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乘胜连续作战,争得高树勋部邯郸

起义,在军事、政治两方面均获重大战果。

国共两党虽然在重庆和平谈判的“双十协定”上都签了字,但是,无论是蒋介石或者毛泽东,都没有认为国内和平能够真正实现,上党战役使蒋介石吃了苦头,被迫不得不在“双十协定”上签字,但他绝不会就此善罢干休。毛泽东把他看得很透,在回延安所作的《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说。

为什么国民党要动员那么多的军队向我们进攻呢?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最好是很快消灭;纵然不能很快消灭,也要使我们的形势更不利,它的形势更有利一些。和平这一条写在协定上面,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三万一千人。他们三万八千被消灭了三万五千,逃掉两千,散掉一千。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第 1157 页)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重庆谈判所签协定的墨迹还未干,国民党军就开始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腹地邯郸地区,企图打通平汉线,进而抢占东北。上党的枪声刚刚停息,平汉战役的枪声又打响了。

邯郸曾是古代赵国的都城,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该地区除邯郸等城市外,是刘邓大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邯郸西部的大行山巅、清漳河畔,是刘邓开辟的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心腹地区。解放区的党政军民领导机关,中共太行区党委所属的领导机关,都设在邯郸西南一百八十多华里的涉县境内。这里是根据地的首脑和心脏。

蒋介石调兵遣将,要发起进攻的就是刘邓大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的这一心腹地区。1945 年 10 月中旬,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氏官马法五、高树勋率领第三十、第四十军及新八军共七个师,从新乡、安阳沿平汉线向北进犯。其后又有第三十二军跟进,作为第二梯队。石家庄国民党第十六军也作出南犯态势,企图对邯郸实现南北夹击。

对付这股来犯之敌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刘邓首长及其所统率的刘邓大军肩上。10 月 12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刘伯承和邓小平,指出:“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我太行及冀鲁豫区可集中六万以上兵力,由刘邓亲自统一指挥,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至大部。”10 月 16 日,刘邓发出《平汉战役作战基本命令》,指挥上党战役胜利之师向邯郸方向集结。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邯郸东南磁县、马头、滏阳河套一片沙氏地带,布设了一个口袋阵,准备放进敌人,各个歼灭。刘伯承风趣地说:要像猫吃老鼠那样,先把它盘软了再吃。邓小平也幽默地说:

这下子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黄梁美梦,恐怕就做不下去喽!邓小平语出双关,那历史上著名的“黄梁美梦”的故事就发生在邯郸这里,在城北建有“黄梁美梦”词。当年,那可怜的卢生曾在这里做过一个美梦;而今,蒋介石又想来做这美梦了。

10 月 17 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平汉战役的指示》,再次强调了“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意义极为重大。”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

10 月 21 日,马法五和高树勋率国民党三个军开始北渡漳河,侵入解放区。刘邓以一部实行阻击,主力则向预定战场集中。阻击部队以诱敌深入法, 逐步把敌引入刘邓设置的口袋阵滏阳河套多沙地区。

24 日,刘邓大军主力在邯郸东南形成对敌军的二面包围。26 日,国民党军石家庄之第十六军和安阳夕第三十二军南北对进,以图增援被围之敌,然均被刘邓大军之一部所阻。同时,刘邓大军主力开始进攻国民党军马法五部, 对高树勋所率的新八军实行佯攻。28 日,刘邓大军发起总攻,战至 30 日歼灭了马法五部的第四十军第一零六师。此时,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氏高树勋率部一万余人在马头镇起义。高树勋的起义和敌一零六师主力被歼,对国民党军震动极大,再加之援军被阻,刘邓分析敌人必然向南突围,于是又在漳河以北于我有利地区布下阵势,待歼敌于退却之中。果如所料,31 日敌军第三十、第四十两军向南突围,刘邓大军以正面阻击、两翼截击和背后追击之法,于 11 月 2 日将逃敌大部歼灭。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被生俘。石家庄、安阳援敌见大势已去,亦随即撤退。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合计三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打通平汉线的“黄梁美梦”。11 月 4 日,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写了《冀南我军自卫战大捷》的电讯稿,把这一胜利消息传向世界。

争取高树勋起义,是这一战役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一个杰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战役的本身。邓小平自己也说过,“那次我们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

高树勋,字建候,河北盐山人,曾在冯玉祥西北军中任职,对蒋介石反共政策保持距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北抗日游击队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六师师长。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长兼暂一军军长,后改编为新八军任军长。1944 年 8 月起,通过中共秘密党员王定南与八路军取得联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对他排斥、不信任,一方面又任命他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督令其北上进犯邯郸。其间,他派王定南多次与八路军高级将领联系。1945 年 9 月初,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黎城接见王定南,刘伯承让王带回他给高树勋的信件,邓小平嘱王向高将军转告:请他认清形势, 希望以后不断联系。高树勋读了刘伯承的信和听了王定南转告的邓小平等八路军领导人的意见和问候,十分激动,并看望了八路军派往与之联系的秘密工作人员。9 月底,高又派王与刘邓联系,希望“借道”北上。刘邓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了情况并得到指示:“与高商谈应以一切办法推迟其北进,而不宜予以北迸之方便。如反蒋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时,我当可予以适当援助”。10 月 25 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赤岸接见王定南。刘伯承司令员说: “原来,我们曾同意高树勋率新八军单独北上,可是,现在沿平汉路北进的已不是高树勋的一个军,而是三个军。马法五的四十军,鲁崇义的三十军, 也一起来进犯解放区。蒋介石的意图是:让十一战区这三个军进占北平一带,

以便平津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东北。”邓小平政委接着说:“所以,党中央、毛主席明确指示,决不能让国民党这三个军继续北进。你回去告诉高树勋将军,希望他能以民族大义为重,立即举行战场起义,站到人民方面来,配合我军完成阻止国民党这三个军北上的战略任务,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刘司令员又说:“这正是高树勋将军摆脱蒋介石集团,走向革命的大好时机。我们希望他认清形势,当机立断。如果当断不断,会反受其难的。”王定南听了刘邓首长的谈话,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刘邓派汽车送王至邯郸以南、马头镇西北的车骑关村,因为高部已进驻马头镇并落入我军的包围之中。刘邓还应允原定 26 日凌晨发起的进攻,对高部改为佯攻,以留出争取该部起义的准备时间。

王定南 26 日清晨赶回马头镇,当即向高作了报告。高树勋思前瞻后,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终于作出“就地起义”的明智决定,并再派王定南赴八路军处,请刘邓两位将军派代表来商谈。王又立即赶往晋冀鲁豫军区指挥部所在地峰峰,向刘伯承和邓小平作了汇报。27 日,刘邓首长派李达参谋长等秘密进入高部防地,与高进行了面谈。李达转达了刘邓对高将军的问候,高树勋说:“多谢刘邓二位将军的关照,此次进犯解放区,并非树勋本意,实为他人所逼。”经过商谈,高明确表示:10 月 30 日率部起义。高还提出,起义后,新八军改编为和平建国军,由他担任总司令,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之下,与刘伯承、邓小平同等。李达代表刘邓答应了高的要求。

  1. 日,高树勋发出通电,宣布所属新八军和河北民军脱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同日,刘伯承、邓小平再次专电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汇报了争取高树勋起义的情况,并提出请军委转告陈毅加快派人往徐州接出高树勋、王定南的家属。刘邓后又提出转告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妥善解决高在西安的子女及亲属的安全问题。

  2. 日,晋冀鲁豫军区首长刘伯承、薄一波、李达等乘车来到马头镇,与高树勋亲切会见,高树勋率起义将士在三里多长的道路上夹道欢迎刘伯承的到来。刘司令员对高说:“欢迎你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正义行动。对高将军的义举,毛主席、朱总司令都给予高度评价。我代表毛主席、朱总司令、还有邓小平政委,向你和全体起义官兵,表示慰问和祝贺!”高感动地说: “毛主席、朱总司令如此关注,我高树勋是愧不敢当。刘司令员军务繁重, 还要远道来此,真是不胜感激!”在交谈中,刘司令员还告诉高,其家属和子女的安全问题,中央已设法解决。起义后部队名暂定“和平建国军”,由高任总司令,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之下,“与伯承同辈”。高树勋表示十分满意和感激。双方议定,起义部队迅速撤离战场,到邯郸西北方向的武安县伯延镇一带休整。

11 月 10 日,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在太行山东麓的武安县伯延镇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来贺电称:“建候吾兄勋鉴: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闻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 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人也发来了贺电。

高树勋这位农民出身的爱国将领,为追求正义奔波奋斗了近半生。他在率部起义过程中直接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共产党人的帮助和教育,经过大起大落的思想斗争,终于大彻大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思想进步很快。1945 年 11 月 13 日,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

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高树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率领的部队在解放战争和以后的剿匪斗争中,屡建功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劲旅。他本人在解放后曾担任河北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1972 年在北京病逝。邓小平一直很怀念这位爱国将军和革命同志。1989 年 11 月 20 日,邓小平和老同志座谈二野战史时说:“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义。⋯⋯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他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是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退走的能力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义,马法五的两个军就被我们消灭了,只跑掉三千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37 页)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刘邓争取高树勋率部起义的工作十分满意。11 月 2 日、3 日,毛泽东连续三次致电周恩来,通报平汉战役进展情况和争取高树勋起义的情况。毛泽东在电文中兴奋地说:“高树勋率两个师起义,影响极大。”“此战胜利后,将给‘剿匪’军以大震动,我们拟公开发表。”刘邓随后致电中央军委,在初步总结平汉战役的经验时,也强调了“必须以政治、军事同时进攻,此打彼拉,打打拉拉,故拉了新八军,接着消灭了三十、四十军,打退了三十二军并十六军,在政治与军事上给了双重打击。”毛泽东对这一经验非常重视,12 月 15 日他为中共中央拟定的《1946 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号召“开展学习高树勋运动”,指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 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须从国民党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第 1174—

1175 页)解放战争的发展史表明,“高树勋运动”确实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军队官兵,以高树勋为榜样,弃暗投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毛泽东部署、刘邓指挥的平汉战役,在军事、政治两方面取得的重大战果,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这一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不得不同意召开政协会议和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为解放区的备战赢得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