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西行见闻录》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世人广泛关注的一件事情。自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长征后,蒋介石便向国内外视听大肆吹嘘他的“剿匪” 功绩,胡说红军已完全“溃败”,只剩下极少数人在“逃窜”。不明真相者信以为真,受其蒙骗。为了戳穿蒋介石的谎言,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红军长征的真相,1935 年秋,陈云在莫斯科写了

《随军西行见闻录》(以下简称《见闻录》),于翌年春,公开发表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全民月刊》上。该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宣传阵地。

在文章中,陈云署名“廉臣”,并假托为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 这样可以从中间立场上来反映红军长征历史,从比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作为中,宣传共产党得民心的事实,从而攻破国民党反动派污蔑共产党和红军的谎言,又可以以一个在国共两党中工作过的人员的身份,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呼吁国共再度合作抗日。这样既有利于向世界上不同观点的人宣传,也便于此文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

《见闻录》完整地记述了中央红军自 1934 年 10 月中旬从中央苏区突围

西征,到 1935 年 6 月陈云离队这八个月间,由江西经湖南、广东、广西、贵

州、四川、云南、西康,而转入四川之理番、松潘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 1.2 万里行程;生动地描写了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转战贵州、枪渡乌江、智取遵义、翻越老山界和大雪山、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兵临贵阳、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飞渡大渡河等英勇壮举。从陈云的笔下,人们可以感受到红军并非是被国民党“穷追溃逃”的“败兵”,而是一支英勇顽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战斗部队,并且有着严明的纪律、坚定的信念、新型的官兵关系。

《见闻录》尤其描写了红军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文中写道:

即如赤军入湘南时,资兴、郴州、宜章一带,为昔年毛朱久经活动之区域,居民受共党之宣传甚深,故见赤军此次复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赤军。我在行军时见每过一村一镇,男女老幼立于路旁,观者如堵。

⋯⋯①

红军到宜章时,那里的 400 多名粤汉铁路修路工人全部参加了红军,这是由于几名共产党员秘密工作几年的结果。针对此事,文中评述说:

此事深深使我忆起,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各处民众响应,北伐军势如破竹,正如王者之师。自国共分裂以后,像北伐时民众响应之事,已销声匿迹。反之,全国人心,大都失望。共党分子如此埋头苦干,而返视国民党员,则徒争名利,何曾见一个在东三省日本势力下埋头苦干的人!我深感共党自有其社会上根深蒂固之潜势力,剿共与消灭共党决难成功也。②

由此种种,作者断言:红军所以不被击败,而反日益扩大,不仅在于有军事力量,而且在于深得民心。这就向世人道明了,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的红军部队,是绝不会被国民党军队所击溃的,蒋介石所吹嘘的“追剿”军“连连取胜”之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见闻录》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红军领袖们的坚毅、勇敢和机智,以及他们与国民党官员形成鲜明对照的朴实、高尚的品质和廉洁、民主的作风。如“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 待人“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 50,身衣灰布军装”, “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①。他们的形象与人们受欺骗后,以为“凶暴异常”之想象“完全不同”。毛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更辅之以“周恩来之勇敢、毅力之办事精神”②,红军岂有不成功之理!同时文中称,红军领袖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祖涵、徐特立等,“均系极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③。在国民党报章对毛泽东、朱德等人大加低毁的情况下,如此全面真实地歌颂红军领袖,对于驳斥国民党的不实之词,鼓舞振奋民心,集聚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英勇奋斗,有着重要的作用。

更可贵的是,《见闻录》以极恳切的语言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

我以为当今局势,如再继续内战与剿共,非但不能救国,而且适足以误国。政府当局应该改变计划,协同赤军以共御外侮。

⋯⋯今在国家一发千钧之时,内战则死、对外则生的时候,只要两方开诚布公,何愁不能合作以对外。而且赤军领袖及共党均有过联合全国兵力一致抗日的主张。我并闻友人传说,共党中央及苏维埃政府主张合全国兵力组织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我以为政府之对内对外政策之迅速改变,此其时矣! 我辈小百姓唯一的目的,是在不使中国之亡于日本,不做亡国奴而已。我总觉得无论如何,赤军总是中国人,总是自己的同胞,放任外敌侵凌,而专打自己同胞,无疑是自杀政策。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亦多,如果停止自杀,

① 《陈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8 页。

② 同上,第 50 页。

① 《陈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 页。

② 同上,第 88 页。

③ 同上,第 90 页。

而共同杀敌,则不仅日本不足惧,我中华民族亦将从此复兴矣!①

由于《见闻录》的作者以其在长征中的亲身经历及其政治家的眼光和思想水平,生动真实地描述了世人所关注的中国红军长征,所以,这一著作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继 1936 年春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全民月

刊》首次刊登《见闻录》之后,同年秋,莫斯科出版了单行本。次年 7 月 30 日,巴黎的《救国时报》也发表了此文。8 月 5 日出版的《救国时报》还刊载了《廉臣捐赠<随军西行见闻录>版权启事》。此文传入国内后,最早载于王福明在北京编辑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之中。同年 11 月、12 月,民生出版社和陕甘人民出版社又分别出版单行本,书名为《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1938 年,《见闻录》又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见闻录》多次被各种研究和宣传红军长征的书刊摘录和转载,但人们始终不知作者廉臣竟然是中共赫赫有名的领导人陈云。直到1985 年 1 月纪念遵义会议 50 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 才第一次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并以作者陈云的名字公开发表了《见闻录》全文。

陈云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宣传者。以往都认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宣传者①,其实不然,在斯诺 1936 年 7 月到陕北采访毛泽东时,

《见闻录》早已在巴黎发表,并在莫斯科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