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花

商务第二次罢工后,至次年秋,陈云在《职工》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 如《我们为什么要罢工》、《罢工后职工应有的觉悟》、《职工与革命》、

《中国民族运动之过去与将来》等。这些文章是陈云革命初期思想的重要结晶,它反映了陈云已不是仅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参加革命斗争,而是对中国革命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成为有较高觉悟的自觉的革命战士。陈云的这些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阐明罢工是劳动界的武器,但劳动界是不喜欢使用这个武器的。因为它使社会不安,并给军、警、保卫团以压迫工人的口实,商务职工两度罢工,完全是因为资方所迫,工人为谋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阐明在资本家压迫之下,出卖劳力的职工等于一种商品。这种地位决定工人和资本家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

第三,阐明工人所受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军阀、资本家三层压迫,有政治的关系,工人要求解放,当先从事政治革命的工作,进而再做经济革命的事业。

第四,阐明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位置。他指出:“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强的农民,是民族运动中唯一大主力。农民不参加运动,中国革命鲜有希望。”①因此,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民族运动,在今

① 参见《商务印书馆职工运动史料辑要》,第 11 页。

① 《陈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后长时期的奋斗过程中,出路在于组织农民,这是中国很急迫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觉悟的青年,应该担负起这种责任。“到民间去”,这是今后中国民族运动中的重要口号。

陈云不仅对中国革命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认识,而且对当时国内政治中的一些大事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当时一些工人并不真正懂得北伐的意义,而恐战火蔓延,民无宁日。为了启发大家的觉悟,陈云在《职工》第12、13 期合刊上以“民”署名,发表了《和平之路》一文。文章指出:“北伐是和平运动,更是真正和平。”“一切政权建立在民众上,才有真正的和平出现。”这是中国数十年政局变化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结论。“只想在军阀势力下要求苟安的和平,却反跑入不和平的道路。”要永久和平的成功,就要解决如何把政权建立在民众势力基础上。现在国民政府的北伐,正是建立民众政权的初步实施,是中国真和平的一线曙光。当然(北伐还不能说就是民众的武力,但“北伐是民族运动中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统治的一种主要的有意义的军事行动”,而且是被压迫的中国民众争取和平的捷径。因此, 中国民众绝对不应该消极赞成或阻碍北伐的发展,更应积极参加赞助北伐, 使简单的军事行动变成民众的伟大武力,只有如此,北伐才有意义,真正的和平方可实现。

陈云当时年仅 20 岁,只有高小文化水平,他之所以能对中国革命问题和国内政治谈出较深刻的认识,有着较为开阔的思想胸怀,除了革命斗争的磨练外,与他平时的勤奋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据当时同陈云一起从事罢工斗争的老工人回忆,即使在紧张的斗争中,陈云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只要有空闲, 他就学习俄文,研读革命书籍。有了知识,也就有了智慧和力量。这是陈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