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陶冶

陈云性格沉静,对孩子们嬉笑打闹的游戏,他不感兴趣,自小便喜爱上了江南丝竹和评弹。

江南丝竹早在清代中叶就开始在青浦流行。所谓“丝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萧、签等丝弦竹管乐器,音色清丽柔美,音响细腻典雅。其代表性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慢三六》、

《慢六板》、《云庆》、《欢乐歌》、《四合如意》,俗称八大名曲。

在城隍庙洒侧,有座隐真道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隐真道院属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不同,道院内除了几名出家道士外,多数是俗家道士,每逢斋期,才齐集拢来,平时就由几名出家道士留守院内。有时应施主邀请,道士们便道冠穿戴整齐,赶去设醮做场。道士诵经很重视乐器伴奏,所以,他们不仅要背诵经文,还要学得一手娴熟调弄丝竹的本领。

隐真道院离陈云舅舅家约 50 米,在上塘街中市,隔河相望。院内幽雅的乐声,深深吸引着陈云。做完功课和家务后,他常到道院请求道士们教他拉二胡,吹笛子和萧。

道士中有个叫万隆泰的,又名万秉璋,幼年时因家贫被卖给道院,比陈云年长 8 岁。万母曾和陈云的母亲结拜为姐妹,陈云幼年时,曾受到万家的照顾。因而,陈云和万隆泰相处得很好。陈云到道院多是去找万隆泰,万将丝竹技艺传授给他。陈云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一直不忘年少时所结下的这段友情。解放后,陈云曾几次去练塘,看望万隆泰,并寄钱给他。

陈云既聪明,又勤奋,很快就学会了拉二胡、吹萧和笛子。有时他自拉自唱。荡气回肠的二胡声和着陈云稚嫩的少年之音,给练塘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空闲时间,陈云除了学拉二胡、吹笛子和萧外,还特别喜爱听评弹。评弹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积累了近百部传统长篇书目,是江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

练塘镇有个畅园书场,开设于清朝末年,就在混堂浜,离陈云舅舅家仅30 多米。民国初,畅园边上又造了一个书场,名“长春园”,这书场有 200 多个座位。书场为了招揽听众,每天上午派个伙汁,掮着一块写有当天书目及艺人姓名的木牌,敲着小锣在全镇上塘街、下塘街兜一圈,有些孩子就兴致勃勃地跟着这伙计走。有时,陈云也兴高采烈地跟在人群后面。书场一般每天开日夜两场,听书的人进去后,选择最佳位置坐好,跑堂的泡上一壶茶, 并向听众收取茶资,书场与艺人以四六开或对半折来分配茶资收入。书场的小台仅一尺高,台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面对书场大门。大门两旁墙壁前, 有一排钩子,专为农民听书时挂篮子用。陈云小时候,有空就站在书场后面, 靠在墙壁上听书,这样可以不花钱,人称听“靠壁书”。

陈云的记性很好,每次听的虽是“靠壁书”,但他回到家基本能将故事原原本本他讲给舅舅、舅妈、姐姐、表弟听。班里的同学也十分爱听陈云讲故事,因为他听的书多,肚子里故事就多,讲起来又很生动。陈云特别爱给同学们讲太平夭国的革命故事,讲《水浒》中杀赃官、救百姓、景阳冈武松打虎、野猪林搭救林冲等故事。同学们常常是听得出了神,有时连上课铃响也没有听到。

陈云从听书中积累了许多知识,而且,那些杀富济贫的壮士豪情,深谋远虑的谋上智慧,使陈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真善美的教育。

陈云对评弹的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1958 年以后,他利用公余和休养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广泛接触评弹艺人、创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对评弹艺术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表过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意见。这些意见后被编辑为《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1983 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