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可以引导学校扩大教育的视野——扩大教育的功能 范围

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教育的功能一是开发人的自然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外化为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劳动等社会实践的能力;二是组织和指导青少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内化已有,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符合国家、社会、时代需要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以及合理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但是,教育究竟在多大的范围内发挥它的功能,这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的。这一点, 朱川彬老师结合人的素质发展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讨论。

第一层次是自然成长和发展的素质,例如身高、体重和体力。第二层次的素质不能自然地成长和发展,需要在人类“沉睡”着,甚至逐渐萎缩乃至泯灭,如人的智能,离开了人所生存的环境,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发展,狼孩就是证明。还有一些素质,不仅要有环境而且要有教育和训练,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素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人类认识的限制,人们对教育的功能范围视野比较窄,致使有些素质本来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它们得到更

好的发展,但因为教育的影响没有扩展到这个范围而使它们仅仅处于自然成长的水平或环境影响发展的水平,造成人的巨大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从“大教育” 的观点看,如果把优生学、营养学乃至遗传工程都看成是人类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它们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日益显示出巨大作用。就学校教育而言,它的功能范围也正在扩大。例如反映人的智能这一素质的智商, 以前认为是先天遗传加上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教育能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能力,但不能改变人的智商。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教育能提高人的智商, 使人变得聪明。例如弱智儿童通过教育和训练,达到了正常人的发展水平; 上海师大教科所的实验学校,实现了常态儿童的超常发展。虽然这些都是教育实验的结果,还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但却已经预示了教育的前途。现在研究素质教育目标,通过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提出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素质发展目标体系,就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把教育的注意力投注到更大的范围之内,使那些处于自然成长水平和环境影响发展水平的素质得到教育的影响而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扩大教育的视野和教育的功能范围还有另一层意义。这就是新的时代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把这些素质要求作为教育的目标。

当前,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以至全面提高下一代的素质,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提出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在全美教育协会提出的 9 条教改原则中就有一条:“学生必须成为提问者和探索者,

而不是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为了培养 21 世纪的人才,他们推行了“2061”教改计划,提出把“科学教育作为美国一个世纪的教育目标”,青年一代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适应由科学技术组成的世界。日本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与规定:“教育首先要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凡是作为一个未来国民应掌握的基础内容,学生都要学习;凡是作为一个未来国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学生都要具备。”现在日本中小学都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回答。例如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加强了,地球变小了,我们的青少年应当具备哪些素质?面对着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我们的青少年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所有这些,可以说是时代对人类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原来是否在教育的视野之内?

——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上——恐怕不在我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的视野之内。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人才要有超前意识,如果没有明确而具体的导向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理论很难转化为定向、连续、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把上面提到的这些时代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具体化为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就能使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担负起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