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人口素质关键靠教育

人口素质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以及人的身体素质,或者也可以说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而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即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专门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年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尽管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教育本身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可以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把一切有利因素有效地转化到包括人的思想、文化、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在内的身心发展过程之中。正因为教育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也就规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与遗传和其它的环境影响相比,它在对人的身心发展上不仅起着主导作用,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相比,教育在对人的素质的影响上也是更直接、更有效、更全面。

此外,就人口素质的组成部分看,身体素质即人的身体以及大脑、神经的结构、机能状况等,与先天的影响有较多的联系,并且它的提高,特别是大脑、神经组织结构机能等方面往往要经过多少代,才能看出其比较明显的变化。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在一代人身上就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结果。

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并从而推动经济更快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在理论上,在社会实际生活及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也可以十分清楚地得到印证。譬如日本和前西德在战后的崛起等,都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显例。

通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许多国家都清楚地看到了教育、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经济竞争就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竞争这个严酷的现实,并纷纷行动起来。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各国政府不仅采取了主要以大力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的一系列实际措施,在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种种与教育、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学说和理论。如早在 50 年代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逊、舒尔茨等为首的“人力资本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该理论的主要特点也是在于它看到并强调指出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以及它们二者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要求人们采取各种必要措施来发展教育事业,以协调三者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提高,从而给全社会带来好处。如它认为要“把人口素质视为一种稀有资源,它具有一种经济价值,需要付出代价才能够获得”,而所谓“代价”,主要指的就是要进行“教育投资”, 认为“教育投资实质上是一种‘储蓄’,它不仅使让人受益,而且使整个社会受益”,并还特别着重指出“教育在改善人口素质方面起很大的作用”。舒尔茨还认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是教育,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能力是接近的,但是后天获得的能力却大不相同。各国人口质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后天能力。这种后天能力主要是指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事业精神等,而这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又如由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所编《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中,作者认为“提高其学历构成,会带来劳动力的质的提高”, 并把这种劳动力质的提高说成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人的要素,是对生产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标志”。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前日本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也同样认为:“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