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元目标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还可以从素质的组成要素、素质的结构的理论假设出发,以素质的形态作为分类基点,主要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广州市教科所麦曦老师认为,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但这三个基本元素,都可以纵向上逐级再分解, 横向上由于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有序的、并有层次关系的整体结构。

 生理解剖特点

生理素质生理机能的特点和品质

 

 智能结构的特点和品质

 需要结构的特点和品质

个体素质心理素质

 自我意识

 气质, 性格特点

 思想品德素质

 

 科学文化素质

 

社会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 劳动技能素质

 交往互质

表中所列的各种素质,纵向上可以再逐级分解。例如,社会文化素质中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它主要解决思想方法论的问题;政治素质, 它主要解决价值观和政治取向的问题;道德素质,它主要解决道德观和行为规范问题。又如需要结构,不但包括兴趣、欲望、意愿、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形式,而且包括了从生存本能开始到自我实现等多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关系。

表中所列的各项素质,横向上存在着交互和整合作用。例如,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的知识、理论、技术、态度、方法等,但这种科学文化素质,又必然受学生的生理、心理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因而, 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中需要系统地、仔细地研究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智能结构、需要结构和自我意识的相互关系,从中选择和确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各项素质存在着层次和发展的序列关系。通常而言,生理素质是第一层次,心理素质是第二层次,社会文化素质是第三层次,各层次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其中社会文化素质中科学文化、思想品德、审美素质集中体现和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文明成果,是进行智育、德育、美育的核心内容;而劳动素质、社会交往素质是综合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构成国民素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身体素质到劳动、交往素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但从社会文化向个体传递的过程看,则是从劳动和交往的需要开始,通过崇真、求善、至美的教育,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身心素质的过程。

以素质及其结构的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需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育上的潜在性和可能性,可以确定在不同教育阶段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