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风怪出林 嗜好人内脏

黄热病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 17~19 世纪间,本病经常在美洲和非洲流行,有时传入欧洲。如 1793—1900 年,美国至少有 50 万人患病,1800

年西班牙大流行,引起 6 万人死亡。自从 20 世纪初期以来,本病于北美和欧洲已不见,但仍继续在中、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发生,近年来流行于非洲的一些国家。

黄热病病原体力黄热病毒。肝脏是黄热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人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黄胆、蛋白尿和出血素质。

美国有关方面在 1949 年和 1969 年,先后认为黄热病毒是生物战剂或致

死性生物战剂。世界卫生组织 1970 年版的顾问委员会报告和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1973 年版的专著中,以及 1983 年的一份 AD 报告中,均将黄热病毒列为重要的病毒战剂,代号为“UT”、“oJ”、“OJAp”(媒介)。

黄热病毒是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35~45 纳米,成熟后的黄

热病毒颗粒具有包膜和包膜子粒。包膜厚度为 5~10 纳米。包膜子粒的超微结构迄今尚无定论。黄热病毒颗粒的中心部分即为其核衣壳或称为“芯”。核衣壳(芯)的直径大约为 30 纳米,但其轮廓比较模糊(图 7—5)。黄热病毒不能耐受乙醚等脂溶剂处理,也不耐酸,如低于 pH6.6,此病毒即迅速灭活,但在 pH8.O 左右时,此病毒却很稳定。经 56℃处理 30 分钟后黄热病毒即被灭活。在含有足够浓度蛋白质的缓冲液内,黄热病毒可在—60℃稳定地冻存许多年。黄热病毒能耐受真空冷冻干燥。标本如含有冻干保护剂,则冻干后的黄热病毒,可在—20C 存活许多年。

黄热在人群中开始流行的年代非常古老,特别是在非洲。迄今为止,黄热仍限于在美、非两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 17~19 世纪,黄热虽曾多次传播到欧洲和北美南部,但从 20 世纪初以来,欧洲和北美已消灭了黄热。亚洲则迄今未发现黄热。在南美洲,黄热的丛林传播环存在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苏里南、圭亚那和玻利维亚东部等国家和地区也有黄热传播。这就是南美洲黄热的地方性流行区或疫源区,主要位于南美洲赤道南、北两侧各 15 度之间的地区内(图 7—6)。由于南美黄热传播环的确实位置经常“游动”,因此动物间流行的黄热常扩散到上述黄热地方性流行区以外,曾扩散到阿根廷北部、巴西东南部、巴拉圭及中美洲的某些国家。在发生这些动物间黄热流行的同时,常伴以由此引起的人类黄热散发病例。至今,南美洲每年均报道此种类型的黄热病例。

在非洲,黄热的地方性流行区主要位于南、北纬 15 度之间的西部非洲地区,“黄热发生带”即位于此地区内。这个地区所包括的国家主要是:冈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原名上沃尔特)、加纳、多哥和尼日利亚等国。此外,中部非洲的乌干达南部和苏丹南部也是黄热的地方性流行区

(图 7—7)。

图 7—6 美洲黄热地方流行区

图 7—7 非洲黄热地方性流行区

城市型黄热病是以病人为传染源,伊蚊为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在非洲还有辛博森伊蚊、非洲伊蚊。病人在病后头三天血液中含有病毒,受染蚊需经 9~12 天始能将病毒传给人。在某一地区开始发病往往先是散发, 随着大量蚊虫受到感染,以后在人群中爆发。在城市内流行,发病率较高。流行过后,随着易感者减少,流行渐趋熄灭。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经常有易感者进入,并有大量媒介蚊存在,则流行可持续很长时间。

丛林型黄热病是由猴经蚊传给人,其自然疫源地为丛林及其毗邻地区, 存在于南美、西非和中非的热带地区国家中。在这些地区内,人在丛林地区被蚊叮咬感染,通常是散发,人受染后也可能再由人经蚊传给人,传播蔓延, 甚至造成城市爆发。本病随着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者的移动,可传到较远的地区,并能引起大规模的流行。例如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殖民者开凿

巴拿马运河时,从南美、西非雇佣了约 20 万名工人,由于居住拥挤,卫生条件恶劣,蚊子多,当地有病人,外来人员也可能有病毒血期的病人,因而引起黄热病流行。1899 年美西战争期间,西班牙军队来到古巴,大量易感者进入本病疫区,发生黄热病流行,死亡达三万人。再如,由于病毒血期病人与已经感染的埃及伊蚊被带到有传播媒介的地区,而引起该地区本病流行,在欧洲与美洲多次发生这样的事例。例如 1800—1804 年间,西班牙从古已传入

本病,发生 27 万名患者。因此,黄热病在 1926 年被列为国际交通检疫的传染病。本病在赤道地区,全年可见发病,在赤道以南或以北地区,仅见于夏秋季,而且距离赤道愈远,流行季节愈短。

在细菌战中黄热病病毒在鸡胚或组织培养可大量繁殖,并可冷冻干燥保存。本病曾多次发生实验室感染,系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而感染。在过去未流行过的地区,人们对本病缺乏免疫力,如果没有进行预防接种等防护措施, 可引起多数人发病,病死率也较高。一旦造成流行,如果当地具备传播条件, 如蚊媒等,可能短时间内持续发生疫情。如果引起猴等野生动物发病,可能形成自然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