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多元的人才观

人才观,即什么是人才的问题,这涉及到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如何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教授、学者、发明家,才称得上“人才”。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引向了只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邪路。其实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一般而言,人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富有创造精神,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一类是有特殊专长,在某一特殊领域内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级专家。从社会分

工的角度看,上述两种人才虽然处在不同层次,却并无轻重贵贱之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力量。自诺贝尔奖金设立以来,英国已有 60 多位获奖者,日本却只有 6 位,但近几十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却大大超过了英国,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有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力大军。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它无法培养成熟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苗子”或至多也只能培养出“半成品”。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谁最后将会成为有创造发明的高级专家。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人身上,势必会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将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排斥在“人才”之外,以致延误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劳动力量的形成,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损失。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才这一概念的理解很不全面。在许多教师、家长甚至一些领导者眼里,分数高的是人才,高级专业人员是人才,除了这些“阳春白雪”,剩下的便是“下里巴人”而不能谓之人才了。这些人头脑中缺乏多层次人才合理结构的观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才这一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单一化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的人才,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是离不开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当然,我们提倡多元的人才观,并不意味着将人才这一概念泛化使用,人才必须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必须是具有各方面良好素质的人,这一点是不能有任何动摇的。如果我们不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就难以正确地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种人才。还要指出的是, 过去我们讲人才,只重视人才的文化、业务素质方面,严重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搞下去,就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