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农业占氏族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手工业与矿业形成

一、原始农业:石制工具的刀耕火种

到距今 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包括饲养业在内的原始农业。史学界认为,原始农业经历了“刀耕”与“耜耕”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期初的一个代表时期, 它是因 1921 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据许顺湛的《中原远古

文化》一书称,它出现在距今约 7000 多年,延续时间长达 2000 多年,分布范围很广,今山西南部是其分布中心之一。另据史料,晋东南、晋中和晋北地区也都有发现。这一时期的早、中期,山西农业属于“刀耕农业”,到了后期,即距今 5000 年前后,进入了“耜耕农业”。

“刀耕农业”也称“火耕农业”。从黎风在《山西古代经济开发史略》一书中所介绍的山西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工具及刀耕火种方式来看, 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石刀、石斧砍伐森林,然后焚烧树木,借助烈火消灭杂草,熟化土壤,利用灰烬提供养分,进而播种作物。原始社会实行“刀耕火种”农业必须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火的使用;二是有茂密的森林或灌木草原;三是人口稀少。火的使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实行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人类从依赖自然界的无偿赐物,逐渐能动地向自然索取,至此,农业便逐步占据了氏族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刀耕农业在生产技术上是十分原始的,它的生产力也是十分低下的。当时,人们用火焚烧森林和杂草,再用石锄和石铲开垦土地。刚刚经过了刀耕火种的土地虽然十分肥沃疏松,杂草很少,开出荒地以后紧跟着播种,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但是到了庄稼收割以后,土壤就沉实而板结,灰烬提供的有限养分,经过雨淋日晒分解流失,很快就消失殆尽。特别是因为林木生长周期长,恢复不易,而杂草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形成新的群落,侵袭并覆盖已开垦的土地,使之迅速沦为荒地。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经常迁徙更换环境,另辟新耕地,重新选择茂密的森林砍伐和焚烧。因而也可以认为,刀耕农业的初期是没有固定作业地点,固定作业范围的“游耕”农业。这种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带来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的恶果,只不过当时人口数量不多,活动范围有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是微不足道的。

从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山西进入全新世黄土堆积期内,也就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气候条件总的是趋于干旱,但在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后期, 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很可能经历过一段较温暖湿润的时代。正如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所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出 3-5℃”。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植被,为山西境内发展刀耕火种的农业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