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农耕时期:经济与生态(下) 第一节 隋唐宋金元:人口剧增与生态环境一、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兵争战乱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后来随着统治者的腐败, 使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又一度抬头,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分立,到西晋才再次统一。西晋统治者又重蹈前朝之覆辙,开始了腐朽的统治,从而引发了匈奴、巴氏、鲜卑、羌、揭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十六国大乱,使全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进入南北朝后,北魏太武帝(公元 424—452 年)扫清了十六国残余,北周武

帝(公元 561—578 年)进一步扩大北朝的地域,为建立统一的隋帝国奠定了

领土基础。隋朝建于公元 581 年,灭于公元 618 年,共统治了 37 年。隋朝虽然历时短促,但其在政治、经济上所创的隋制,为以后各朝所遵循直至清末,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隋文帝称帝后,在巩固统一国家的思想指导下,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国力迅速增强。主要措施是:

  1. 建立巩固的汉族政权。长达 300

    年的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人数较多的汉民族一直受着非汉族统治者的歧视与虐待,就连姓名与服装都得改从所统治的少数民族,因此汉族人民有着恢复汉族政权的强烈要求。隋文帝早在为周宣帝辅政时,就令汉人恢复原来的姓名,废弃鲜卑姓名。他即位后, 首先取消北周官制,恢复汉、魏官制,并废除鲜卑官服。这标志着汉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 实施节俭政治。隋文帝为了巩固来之较易的政权,在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后,首先在统治阶层中大力提倡节约俭朴,以减轻人民负担。为了推行节俭政治,他还对追求奢华腐朽生活的官员进行诛杀,这就约束了各级官吏的生活,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推动了节俭政治的实施,从而换取了民心。与此同时,他还对节俭的官吏进行奖励,对贪污受贿的官吏处以重罚,留意民间疾苦,废除前朝酷刑。

  3. 改革制度。主要是在官吏、礼乐、刑律、兵制、科举、度量衡等方面实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从而在沿袭数百年的秦制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新的封建集权统治需要的隋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隋文帝的统治。

  4. 运用各种策略稳定周边。隋朝建立初,周边还有若干原对北周称臣的小国和少数民族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多对隋朝有敌意。为了巩固政权,隋文帝在对国内采取各种措施的同时,也注意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中,隋文帝采取了不同策略。对梁国予以分化瓦解;对陈国先造舆论,后用武力消灭;对比较强大的北方突厥,

    运用“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的策略逐步削弱,使其最后分裂失败。

  5. 继续实施均田法,减轻谣役税赋,户口登记,设置义仓和官仓,发展漕运,统一货币,发展商业等。

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即位后,就反文帝之道而行,生活极度奢侈,政治残虐暴厉,徭役赋税苛重,对外侵略,使得举国上下怨声载道,

最后在农民大起义中结束了隋朝 37 年的统治,由唐取代。

唐朝经历 290 年,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繁荣,政治力量强大的极盛时

期。从政治演变来划分,唐朝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前期自唐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 618 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 年〕的 120 多年问,保持

着长期的强盛。唐中期,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至唐宪宗元和十

五年(公元 820 年)的 79 年间,基本上能够保持国家的统一。唐后期,自长

庆元年(公元 821 年)至天祐四年(公元 907 年)的 87 年间,中央集权势力走向衰落,地方割据日盛,加之黄巢农民起义的摧击,盛极一时的唐朝终于灭亡,随之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又一次大分裂。

唐繁荣强盛的原因是:

  1. 在黄河流域,隋末的农民起义向地主阶级敲响了警钟,迫使唐前期的统治者对农民施以仁政,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2. 东晋以后,长江流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到唐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的经济实力合并在一起,使唐朝国力比西汉时期倍增,为统一的唐帝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不仅形成了唐朝的繁荣强盛,而且使中国封建经济自此以后就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3. 唐前期的仁政,使社会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宁和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兴盛之上;自中期以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上。

唐灭后,在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封建割据者以经济基础好的城市为依托,占领一定的区域建立起了好几个小国。在黄河流域则由北部的游牧民族割据,但他们的政权很不稳定,即起即灭,这就更增加了混乱,延长了分裂。由于这些原因,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所造成的分裂局面更为严重。这一时期,南方各国战事较少,经济一般都在发展;黄河流域早在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就战争连年不断,五代时更加激烈,直到五代结束,

战争也未停止。前后 90 余年的战争破坏,使黄河流域的经济日趋衰落,与长江流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经济上北方对南方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这一时期尽管政治上互相割据,但经济上南北联系仍然密切,就是在战事紧张时期,南北商业往来也未中断。中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五代起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续了 72 年。在这一期间,一些有识之士从南北经济的演变和各国兴亡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尽快地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南北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权。同时,广大人民因长期遭受战争祸害,饱受分裂割据之苦,也迫切希望平息战乱统一国家。在这种形势下,后周皇帝世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但因“出师未捷身先死”,终未完成统一大业。到公元 960 年,在后周执掌兵权的赵匡胤通过兵变推翻了后周统治建立了宋朝,即位称太祖皇帝,尔后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行动。宋朝开国皇帝太祖与第二代皇帝太宗,通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迅速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至此以后,中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安定,必然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宋代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这一时期,造船业的发达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普遍应用,印刷业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兵器制造业的进步及火药的应用,对促进当时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巩固政权起了很大作用,并把中国的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宋朝从真宗开始,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在经历了仁宗和英宗时期后,各

方面的危机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发生了多次农民和士兵起义,虽然中间有过王安石变法等改革,但最终也未能挽救宋朝的腐朽统治。到徽宗时期发生了方腊等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宋王朝。这时北部的金国又乘机南侵,彻底摧毁了北宋的统治,宋皇室南迁,建立南宋。此后 30 多年间,金兵曾不断向南方入侵,广大汉族人民虽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但因南宋的腐败与实行投降主义,致使抗金斗争连连失败,南宋只得以江南的半壁江山与金国对峙。在这一段相对安定的年代里,南宋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无情剥削农民,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也以名目繁多的赋税来榨取农民,所以农民的反抗斗争和武装起义一直连绵不断。

元朝建立后,继续加紧对南宋的侵略,最后在民穷、兵弱、财匮的不利形势下,南宋终于灭亡。

在北宋末年,金朝就在中国的北方建立。金太宗时期,一举灭亡北宋, 领土不断扩大,国力迅速加强,形成了强大的金帝国。金朝自海陵王(公元1149—1160 年)至世宗(公元 1161—1189 年)统治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

封建制的过渡,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金朝境内的 4400 多万人口中,汉族人民占大多数,他们与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金朝的经济,有些部门甚至超过了两宋的水平。但在金朝统治的 120 年间,统治者的扩张欲极强,所以不断地向两宋及其他周边国家发动侵略战争,造成了军费的巨额开支。到金章宗(公元 1190—1208 年)时,官僚政治日趋腐败,于是就滥发货币和开展“括田”,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女贞地主和汉族地主又勾结在一起,大肆压迫和剥削广大农牧民,世宗时一度发展的社会经济便日渐衰落了。称帝于公元 1206 年的成吉思汗,于公元 1211 年开始南侵金朝。腐朽的金朝难以抵挡蒙族的进攻,曾企图南下侵略南宋,但遭到了南宋人民的坚决抵抗,在蒙宋两面夹击下,金朝终于在公元 1234 年灭亡。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于公元 1206 年即位称太祖帝,到世祖至元八

年(公元 1271 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太宗继位后(公元 1229 年),继续拓展领土,除向南进军一举灭金外,还向东逼高丽称臣,西克波斯与小亚细亚, 北占今俄罗斯大片土地直达欧洲部分。世祖忽必烈时期(公元 1260—1294 年),则继续南下灭亡南宋,至此,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其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元朝时期,特别是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多民族的国家后,由于发行钞票,发展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建立督耕体系,使农业迅速恢复与发展;采取措施救济贫困,稳定了社会秩序;尊重汉族文化,规范了思想体系,这都有利于元朝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巩固。元朝的统治持续了 16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