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恐龙与“龙骨” 一、山西曾是恐龙的栖息地
如前所述,在地质史上距今大约 2.3 亿年到 6700 万年前的中生代期间, 曾有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恐龙在地球上生存过,并且盛极一时,它们是人类出现以前就早已灭绝的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恐龙”一词,是从希腊文Dinosaur 翻译过来的。这里“Din”是可怕、可怖的意思,“saur”是蜥蝎的意思,最早由日本人把它译作“恐龙”,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工作者也就沿用了这个译名。
我国是世界上恐龙化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对各种恐龙化石有着独特而详实的记载。早在 1929 年,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今陕西神木县首次发现了距今大约一亿四五千万年前晚侏罗世的禽龙脚印化石,从此揭开了我国恐龙化石研究的序幕。而后,在四川盆地、川滇地区、河南西峡等地相继发掘出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近年来,继河南西峡发现数量可观的恐龙蛋化石之后,又在湖北郧县青龙山发现一举世罕见的恐龙蛋化石群,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河南西峡的恐龙遗迹保护工作,已被列入联合国《21 世纪议程》优先项目。更为振奋人心的是,1995 年 3 月 15 日下午 5 时,北京大学青年科学家陈章良博士向世界宣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成功地从西峡的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一爆炸性新闻震动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基因片段,这对研究在 6700 万年前已灭绝的恐龙的起源、进化、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也曾是恐龙栖息生存之地。 1958 年由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首次在《山西发现的恐龙化石》中报道,山西左云县辛窑沟曾发现过鸭嘴龙科的姜氏巴克龙、原角龙科的戈壁微角龙、虚骨龙科的疾走龙化石。此后,相继在大同市西北部,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地带的凉城县一带发现了恐龙家族中颇具名望的禽龙化石,而且,还在天镇县武家山一带发现了鸭嘴龙的尾椎、肢骨、肱骨及蛇颈龙脊椎骨等化石。另据 1995 年 5 月 26 日的《中国地质矿产报》报道,山西天镇县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群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所发现的以蜥脚类巨龙科为代表的别具特色的恐龙动物群,不仅在华北地区尚属首次,在国内外恐龙发掘研究史上也实属罕见。截至目前为止,从该化石点采集的各类恐龙化石已达 2000 余件,种类包括 2 个目,4 个亚目,
5 个科。初步研究表明,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骨架,长 20 米高 5 米, 体形巨大,有 70%的骨骼完整,头部有牙,有颈椎、脊椎、四肢、肩带、腰带、尾椎等。同时,在所发掘出的恐龙化石群中还有肉食龙、鸭嘴龙、甲龙等。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出现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华北地区,为科学家们深入研究恐龙动物群的迁移和当时这一带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对山西省天镇恐龙动物化石群的发掘并初步对比研究的结果,专家们认为我国云南是恐龙的发祥地之一,此后恐龙沿着当时的古陆朝两个方向进行迁移:一是从云南往北,经四川、陕西、河北到内蒙古。另一是从云南在南,经印度大陆到澳大利亚、南美洲。而山西、河北正是恐龙北上的过渡地带。另据有关资料,山西榆社县也曾发现过恐龙化石,并于 1980 年国务院将该县全境划为古脊推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
综上所述,在距今大约 2 亿多年到 7000 万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白垩纪期间,山西省晋西北、雁北一带,以至南延到太行山中段,曾是地球的主宰者恐龙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