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亚非现代后期文学1.文学发展概况

亚非现代文学是指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亚洲和非洲文学,亦称为东方现代文学。

20 世纪初,除日本发展为帝国主义之外,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觉醒,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国家的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将东方的民族民主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亚非现代文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影响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学。揭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罪恶, 反映东方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亚非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

亚非两大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现代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除中国以外,仍以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文学发展得最快,成就较高。日本的现代文学,兴起于 20 年代。包括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两

部分,其中无产阶级文学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主流。

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早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就萌芽了。20 世纪初出现的“工人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1 年《播种人》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正式形成。以小牧近江、金子洋文等人为主的文学队伍,举起了反对资本主义的旗帜。1923 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日本军国主义者乘机制造事端,加紧镇压进步团体。《播种人》杂志被迫停刊。但是,1924 年山田洋三郎又创办了更富于革命性的杂志《文艺战线》。第二年,以《文艺战线》为中心建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简称“普罗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涌现出大批的作家。叶山嘉树(1894—1945)是“文艺战线”时期的重要作家,曾经因为参加工人运动而多次被捕入狱。他那独具风格的《卖淫妇》(1925)、《水泥桶里的一封信》(1926),描写了劳动群众遭受资本家剥削的不幸。1926 年,他发表了代表作《生活在海上的人们》,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这部作品第一次比较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的新形象,表现了工人阶级觉醒的新主题。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以及它的表现手法,给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以很大影响。除此之外,当时有影响的作家还有黑岛传治(1898—1943),他的小说《两个硬币》(1925)、《猪群》(1926)、《雪橇》(1926)和《盘旋的鸦群》(1928)等描写了贫困给农民家庭造成的悲剧,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暴行。

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各种思想的影响,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不断发生变化。1927 年,“普罗艺”发生分裂,中野重治、青野季吉等人退出“普罗艺”,另行组织劳农艺术家联盟(简称“劳艺”)。后来“劳艺”又发生分裂,其中一些左翼人士退出,又组成了前卫艺术家同盟(简称“前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形成了“普罗艺”、“劳艺”、“前艺”三足鼎立的局面。

1928 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团体又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普罗艺”与“前艺”合并,组成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纳普”的出现, 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它的机关刊物《战旗》成为当时最有影

响的文艺刊物。 “纳普”的出现,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新人新事

不断涌现。杰出作家小林多喜二发表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

《蟹工船》(1929)等作品,表现了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引起了日本文坛的极大震动。另外一名杰出的革命作家德永直(1899—1958)也在《战旗》上发表了小说《没有太阳的街》(1929),这部作品描写了产业工人的大罢工,揭露了日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巨大矛盾,塑造了鲜明的革命者形象,它与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被誉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双璧。“纳普”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中野重治的小说《早春的风》(1928)、《阿铁的故事》(1929);村山知义的剧本《暴力团记》(1929);女作家佐多稻子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奶糖厂的女童工》(1928)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法西斯对外推行侵略政策,对内加紧镇压革命群众,对无产阶级文化运动进行围剿,大批革命和进步文学家被捕。同年 11 月,“纳普”被迫改组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简称“考普”),以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在“考普”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文学工作者们继续进行艰难的创作活动和革命斗争。到 1932 年 3 月,在法西斯的疯狂镇压下, “考普”不得不停止活动。1933 年 2 月,小林多喜二被害,大批革命作家被捕,有的作家开始转向。1934 年“考普”宣布解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走向低潮。

日本现代的资产阶级文学是近代文学的继续,其早期核心是“新感觉派”,这派作家受西方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影响,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方式。其作品则表明人们的悲观和失望情绪。川端康成(1899—1972)和横光利一(1899—1947)是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成名作分别是《伊豆的舞女》(1926)和《太阳》(1923)。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文学登上了日本文坛,给资产阶级文学以巨大的冲击, 致使这一流派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从 1937 年中日战争到 40 年代初,文学被日本法西斯作为侵略工具,作家的创作活动遭到种种限制,日本文坛陷于沉寂不振的状态之中。

1910 年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把朝鲜变成了殖民地。朝鲜人民不甘心忍受外来侵略者的压迫和统治,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19 年爆发了全民性的“3.1”反日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列主义开始传播, 民族解放斗争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文学方面,出现了“创造派”、“白潮派”、“废墟派”等流派,把西方的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文艺思潮引进朝鲜。他们主张“纯艺术”,反对文学和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在其作品中充斥着颓废、感伤和幻灭情绪。金东仁、廉想涉、朱耀翰、吴相淳是这批作家的代表。20 年代中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这些人便成为狂热的反对者, 形成激烈的反对派。

1922 年,一批要求进步的年轻作家组织了朝鲜第一个无产阶级艺术团体

——“焰群社”。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描写他们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塑造了工农先进分子和革命者的形象,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所以被称力“新倾向性派文学。”崔曙海(1901—1932)的《出走记》(1925) 和《饥饿与杀戮》(1925)最能代表这一派文学的特点。

1925 年 8 月,以“新倾向派”作家为核心成立的“朝鲜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简称“卡普”),表明了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走向成熟。1927 年,

“卡普”进行了一次整顿,制定了新纲领,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宣布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翼开展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和作品。如赵明熙(1892

—1942)的小说《洛东江》(1927),李箕永的小说《元甫》(1928)、《造纸厂村》(1930)、《故乡》(1933)等。已经开始描写工农的有组织的斗争,与前期“新倾向派”文学单纯表现个人反抗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1931 年和 1934 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卡普”作家进行两次大逮捕,并于 1935 年强迫加以解散。但革命作家们仍坚持斗争,继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韩雪野的代表作《黄昏》(1936)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的进步作家以文学为武器,开展了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例如,当时创作的革命歌谣和革命剧本,在朝鲜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迎接胜利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现代印度文学,是指从 1919 年到 1947 年间印度取得独立之前的文学。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

想意识的传播,使印度作家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反帝反殖的革命激情。伊斯拉姆(1899—1976) 的诗成为当时印度人民的战斗武器,普列姆昌德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家,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印度农村的斗争生活。他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地语作家。

1936 年 4 月,以普列姆昌德为首的进步作家,成立了全印进步作家协会, 标志着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家和作品。安纳德(1905—)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苦力》(1936)、《两叶一芽》(1937)和《村庄三部曲》(1938— 1942)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的强烈呼声。

1942 年通过的在印度文学家中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促进了印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著名作家钱达尔(1912—1977)、班纳吉(1910—1956)、阿巴斯(1914—)和政治诗人瓦拉托尔(1879—1958)的大量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谴责了帝国主义法西斯的暴行,歌颂了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 树立了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许多进步作家勤奋耕耘,在争取祖国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近代文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导致了其现代文学的缓慢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那里的文坛沉寂,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地区的现代文学,在 30 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涌现出了象塔哈·侯赛因这样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非洲各国的现代文学发展较慢,处于萌芽状态。

总之,在本世纪上半叶,亚非文学进入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促进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