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
- 生平与创作
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几个重大转折关头的艺术纪录,对当代苏联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905 年 5 月 24 日,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申卡亚镇附近的克鲁文
林村。他的父亲是从俄罗斯内地迁居来的“外乡人”,当过商店职员、磨坊经理等。母亲是哥萨克农村的家庭妇女。肖洛霍夫是在顿河地区长大的,非常熟悉哥萨克的生活和风俗习惯。1914—1918 年,他在好几个学校读过书。国内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所组织的社会活动,在农村从事扫盲和文化宣传活动。1920 年,他参加了粮食征集队,参加过与白匪的战斗。这些经历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1922 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打算继续学习,先后当过小工、泥水匠和房管所的会计等,业余时间从事文艺创作。肖洛霍夫 1923 年开始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1924 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
《胎记》,年底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1926 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受到文艺界的重视,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顿河的故事》是包括肖洛霍夫在 1923—1926 年间所写的近 20 个中、短篇小说的作品集。它反映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地区内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许多作品中,往往把斗争置于家庭的背景之下,由于政治信仰和对革命的态度不同而使父子兄弟成为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正如短篇小说《死敌》(1926)中所写的那样:“自从改选那天起,仿佛有谁在村子里犁了一道鸿沟,把人分成敌对的双方。”在《胎记》(1924) 中,匪帮小头目杀死了担任红军指挥员的亲儿子;在《看瓜田的人》(1925) 里,一个 4 口之家分裂成相互敌对的两个阵营。当了白匪警卫队长的父亲杀死了同情红军的妻子;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受伤的当红军的哥哥而砍死了父亲。
《顿河的故事》是肖洛霍夫青年时代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高低不一,有的作品带有自然主义色彩,过于追求事件描写的戏剧性;有的作品过分渲染了阶级斗争的灾难性和悲剧性,表现了作者消极感伤的思想,而且过多地使用了方言土语。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仍然显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
1925 年底,肖洛霍夫被接受为联共(布)预备党员。他积极参加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完成于 1932 年,1955 年— 1960 年间,完成了第二部。全书获得了 1960 年度的列宁文学奖,被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卓越著作。
《被开垦的处女地》是一部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优秀作品。小说第一部中的故事发生在 1930 年初的顿河格列米雅其村。工人、共产党员达维多夫受党的派遣到村里领导农民开展消灭富农和打击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在村党支部书记拉古尔洛夫和村苏维埃主席拉兹米特洛夫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以富农奥斯特罗夫诺夫和白匪残余波罗夫采夫为首的反革命分子所制造的公开的和隐蔽的破坏活动,使群众受到教育,农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说的第一部成功地描写了格列米雅其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变革。作品以伟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情节开展的基础,深刻地反映了两大阵营的冲突和斗争,表现了农民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痛苦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塑造了众多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说第二部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第一部的延续,但由于时隔 20 多年,这中间苏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部分里,情节的发展趋于缓慢,增加了关于个人生活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着重表
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在一些地方也流露出自然主义的倾向。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上了前线。他发表了一批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通讯特写和议论。1942 年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1943 年,他开始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
《他们为祖国而战》的部分章节。
1956 年和 1957 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描写了卫国战争中一个名叫索科洛夫的普通战士的命运。作者的目的是想表现人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和战争给人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在这里,主人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精神力量的伟大源泉。
肖洛霍夫在苏联文学界和世界文坛上都享有巨大的声望。1934 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1 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曾获得斯大林奖、列宁奖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6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①
1984 年 2 月 21 日,肖洛霍夫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