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年代(1917—1929)文学

这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确立和发展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决定,大力支持和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对革命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也有一些人反对革命或逃亡国外,宣扬一系列谬论,进行种种危害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动。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坚决地站在人民的一边,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

①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 65、66 页。

品。积极地为革命斗争服务。此外,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十分尖锐,集中反映在列宁的文艺革命路线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斗争上。这个协会成立于 1917 年的二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进一步壮大,其领导权被波格丹诺夫所控制。他们打着所谓“创造纯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全盘否定一切文化遗产;他们以“独立自由”为借口,否定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同党分庭抗礼。为了扭转这一混乱局面,联共(布)中央于 1920 年 10 月和 12 月两次通过决议,揭露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错误观点和严重危害,并宣布将其解散,指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文学的主要体裁是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别德内依、勃洛克和叶赛宁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战斗作用。别德内依(1883—1945)是俄罗斯无产阶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在国内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的作用。长诗《大街》(1922)是他的代表作,歌颂了工人阶级光辉的战斗历程。勃洛克(1880—1921),1903 年开始在象征派杂志《新路》上发表诗作,属于象征派诗人。1905 年革命促使他面向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十月革命以后,他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18 年,他创作了长诗《十二个》, 这是第一部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来表现的长诗,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伟大风暴和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表现出诗人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诗坛早期出现的一位颇具影响的“农民诗人”。他的世界观是矛盾的: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擅长描写农村的景色,但常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情调。他的作品主要有:《伊诺尼亚》(1918)、《不堪视听的莫斯科》(1921—1923)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20 年代苏联文学中人才辈出,创作出一批描绘十月革命题材的长篇散文小说。

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俄罗斯作家,早年从事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并遭逮捕和流放。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坚定地站到无产阶级一边,于 1918 年加入共产党。他曾担任无产阶级文学社团和多种大型文学杂志的领导人,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和小说。1943 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铁流》(1924)描写 1919 年一支散乱的旧哥萨克部队,冲破反革命叛乱的包围袭击,历尽艰险,终于找到红军主力部队,表现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铁的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集体的形成过程。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农民出身的红军总指挥郭如鹤的形象,被公认为是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除此之外,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草原上的城市》(1912)和《集体农庄的土地》(1933—1938)等。

富尔曼诺夫(1891—1926)是俄罗斯作家。1918 年加入共产党。国内战争时期曾任红军师政委。191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特写、政论和文艺评论等。1923 年,他根据自己参加国内战争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篇军事纪实小说《恰巴耶夫》。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传奇式的人民英雄将领恰巴耶夫和政委克雷契柯夫的形象,表现了革命对人的改造这一思想主题,艺术地揭示了“党指挥枪”这一原则。

法捷耶夫(1901—1956)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父母都是社会民主党党员,参加过革命斗争,这对他后来思想和政治上的成长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法捷耶夫在海参威商业学校学习时就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和游击战争。1918 年加入共产党。在国内战争时期,他由一名普通战士升任旅政委。后来在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反革命暴乱的战斗中负伤。复员后,他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还没毕业就被分配做党的工作。

法捷耶夫的创作活动始于 1921 年,1923 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逆流》(后改为《阿姆贡团的诞生》)。1927 年,他发表了以一支远东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表现了在革命斗争中对人才的精选和新人的成长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游击队队长莱奋生这一典型形象。这部小说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他在苏联文学史中的地位。其后,他又创作了另外一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29— 1940),表现了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作者原计划写

6 部,但只完成了 4 部。

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中,描写十月革命复杂斗争的还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阿·托尔斯泰(1882—1945)的《苦难的历程》(1919—1925) 的头两部。后一部作品概括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历程,是作家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苏联文学中第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是革拉特柯夫(1883 — 1958)的长篇小说《水泥》(1925)。小说描写了内战时期的红军战士楚马罗夫复员回家后,带领群众使一个荒废停产的水泥厂恢复生产的故事。

20 年代,苏联的戏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本国作家的剧本越来越多地被搬上舞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比利·别洛采尔科夫斯基的《风暴》(1926)、特列尼约夫(1876—1945)的《柳波芙·雅罗瓦娅》(1926)和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的《决裂》(1927)等。这些剧本都是描写国内战争的。

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坛出现了许多文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谢拉皮翁兄弟”;否定无产阶级文艺可能性的“山獈”派(全称是“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山獈’”);提倡“事实文学”和虚无主义的“列夫”派(“左翼艺术战线”的缩写);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却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带有一定宗派情绪的“拉普”派(“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的简称)等。政治斗争与文艺思想斗争异常尖锐和复杂。

为了总结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苏联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联共

(布)中央于 1925 年发表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决议强调了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和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支持一切靠拢苏维埃政权的作家和组织,主张在文艺形式方面开展自由竞赛,这一决议的发表给苏联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为基本主题的好作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