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呐喊》(1923)和《徬徨》

(1926)是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收集了 1918—1922 年间写的 14 篇、

1924—1925 年间写的 11 篇小说。这些小说“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①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①社会改革者的形象。改革者是指首先觉醒的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们,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狂人日记》是鲁迅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描写一个患“迫害狂” 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感受、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里,进一步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鲁迅写此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艺术构思十分巧妙,采用日记体形式,把狂人病态反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运用了象征手法,语言错杂,无层次。

②农民的形象。鲁迅写农民作品的重点在于揭示封建社会对农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迫害,他的目的是“启蒙人生”“改良人性”,因此他写农民的作品高于一般作家,这类作品有《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阿Q是个贫苦农民, 处境悲惨,但他却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 又认为别人“还不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遇到别人逼他承认是“人打畜牲”时,他认为自己也算“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当精神胜利法不管用时,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觉得打的是自己, 被打的是别一个,这样就心满意足了。小说通过阿Q的遭遇,控诉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上的剥削,在政治上的迫害,特别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农民思想上的迫害。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示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缺乏民主革命的觉悟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鲁迅通过对阿Q的评判,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农民问题。

③劳动妇女形象。这类小说有《明天》、《祝福》、《离婚》等。《祝福》描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通过她的一生,使人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神权以及支持它们的政权杀死了祥林嫂、杀死了千千万万祥林嫂式的妇女。

①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第 78 页。

④知识分子形象。在知识分子形象中,鲁迅又分别刻划了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苦闷消沉的新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形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诚;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形象,如《肥皂》中的田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

鲁迅的小说选材多,开掘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他善于运用画眼艺术和白描手法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以及内心活动。在语言上保持了一种幽默而不滑稽、简炼而不拘谨的创作风格。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它在鲁迅的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 1918 年《新青年》的“随感录”。他的前期杂文收集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在《我之节烈观》、《论雷锋塔的倒掉》、《灯下漫笔》等文章中,鲁迅反对国粹、反对保守,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科学;反对父权、夫权,主张青年和妇女解放,直接把矛头对准整个封建阶级。广泛的社会批评成为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写于 1927 年至 1929 年的杂文,比较显著地反映了鲁迅在思想转变后继续进取和不断巩固的特点,绝大部分收在《而已集》和

《三闲集》里。

保卫理想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建立了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的战斗的艺术风格。最先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从 1933 年起,鲁迅出版的杂文集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伪自由书》辑录了 1933 年 1 月至 5 月中旬的杂文,以时事短评为主, 在《逃的辩护》等文里,和写于同一时期而收在《南腔北调集》中的其它杂文一样,为爱国运动声援,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准风月谈》里的杂文则取材于历史事例或外国故事,用借喻和暗喻手法,表明统治者处于即将灭亡的境地。此外,《准风月谈》里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文学活动的论述。《花边文学》里的杂文都是短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妇女、儿童、迷信等问题,还有对服装、广告甚至标点符号的评论。鲁迅善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通过辩证的论述揭示其深广的意义。

鲁迅还有三集《且介亭杂文》,于 1937 年 7 月同时出版。《且介亭杂文》

收集了写于 1934 年的短评以外的杂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他 1935 年写的杂文,主要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批评。《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在健康极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发感情的,还有斥责反动派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的杂文不仅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 而且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密活泼的语言,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来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杂文的一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