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和乔伊斯、普鲁斯特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1883 年 7 月 3 日,卡夫卡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百货批发商,像暴君一样专横,对子女管教很严。在这样的环境中,卡夫卡从小就养成了怯懦而内向的性格。

卡夫卡自幼受德语教育,1910 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一家半官方的保险公司当雇员, 直到 1922 年 7 月因病离职。1923 年迁往柏林。卡夫卡患有肺结核病,1924

年 6 月 3 日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病逝,终年 41 岁。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在中学时期便对自然主义的戏剧和易卜生、斯宾诺莎、尼采和达尔文的著作发生兴趣。大学期间便开始创作,与布拉格犹太作家马克恩·布洛德私交甚厚,两人经常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从 1909

年到 1912 年,他们曾结伴游历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地。这时,法国作家福楼拜和德国作家赫贝尔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卡夫卡。同时,他也对哲学感兴趣,认真阅读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戈尔的哲学著作, 潜心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所有这一切都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

卡夫卡一生勤奋写作,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日记、书信 3 个部分,而且几乎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卡夫卡在临终前曾经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他的所有著作,即《卡夫卡全集》(1950—1958),共 9 卷。这些作品发表以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卡夫卡热”。卡夫卡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前发

表过的短篇小说,包括《观察》(短篇集,包括小说、散文等 18 篇,1913 年)、《判决》(1913)、《司炉》(1913)、《变形记》(1915)、《在流放地》(1919)、《乡村医生》(1919,短篇集,包括 14 篇短篇小说)、

《饥饿的艺术家》(1924,短篇集,包括 4 篇短篇小说),另有《骑桶者》

(1921)等 4 篇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但未收进集子里,总计约 44 篇;第二

部分为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过的 3 个短篇小说集,包括《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教师》、《地洞》等约 34 篇,其中一部分是未完稿;第三部分为生前

没有发表过的 3 部长篇小说,即《美国》(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均未完稿。

短篇小说《一场斗争的描述》(1903—1905),是卡夫卡最早的一部作品,由许多故事组成,表述了一个单身汉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逃避。

《判决》是卡夫卡早期公开发表的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现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力之下,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是一篇以父子冲突为主题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原父”的恐惧感。

《乡村医生》是一篇幻想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个乡村医生在风雪之夜去给一个小孩看急诊的故事,医生最后在严寒中到处流浪,并自言自语道:“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的骗人的铃声—— 这就永远无法挽回。”作者用非现实的描写,创造一个非理性的气氛,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和自我存在的原罪感。

《在流放地》是一个半现实半寓言的故事。在流放地的一个勤务兵因为冒犯了上尉的尊严而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军官正在热心地向旅行家介绍他的杀人机器的构造和功能,并准备做一次现场实际表演。后来,士兵被释放了,这个军官却躺在了杀人机器下而死于非命。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揭露性和讽刺意义,抨击了反动统治者的野蛮、愚昧和残暴。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叙述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做了一夜恶梦,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而且身上长满了鳞片。他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家里人把他关进一间屋子里,只有妹妹一个人照顾他。妹妹开始怜悯他,但后来也感到厌倦了。格里高尔最后终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他的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人在重重迫害下而导致的“异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卡夫卡的《骑桶者》、

《饥饿的艺术家》等也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

《地洞》写一只不知名的动物,营造了一个地洞,用来保护自己和储存食物。这个地洞虽然严密而坚固,但它仍常常担心外界敌人的袭击,“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而真正的险情始终没有出现。小说表现了小人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的普遍心态。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31)是一篇寓意深刻、哲理性很强的作品。写中国老百姓被驱使去建造并无实际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奴隶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累累罪行。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突出地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小说《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它的第一章曾作为短篇小说于 1913 年单独发表,题名为《司炉》。这部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在美国的种种遭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结社和资产阶级党派间的斗争。虽然卡夫卡从未到过美国,但是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

《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小说叙述一个名叫约瑟夫·K 的银行高级职员,他从来不惹事生非, 可是一天清晨,他突然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而被捕也仅仅限于法院的两个听差的一声通知,也从来没有公布过他的罪行和罪名,K 照样上下班,过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件案子总是困扰着他,K 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他四处奔走,多方求助,也没有什么结果。在这期间,K 了解了法院的内幕和法律的真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找到法律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于是, 他放弃了为自己的无罪而辩护的努力。不久,K 的案件结束了,法院对他执行死刑。一天夜里,还是那两个听差,把 K 带到了一个荒废的采石场,用磨刀把他戳死。K 最后象狗一样死去了。

从表面上看,《审判》仍然是一部荒诞的、非理性的小说,但卡夫卡运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揭露了奥匈帝国的庞大官僚机构的腐朽和反动, 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反人道的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中最富有特色的作品。小说主人公 K 是位土地测量员,深夜踏着积雪,从家乡赶到城堡属下的村子,准备第二天进城堡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城堡就在 K 的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永远进不去。城堡方面不承认 K 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但也不予以否认。K 只好在城堡属下的村子中住下,甚至断绝了与城堡内的一切联系。小说没有写完, 据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 K 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在 K 临终之际,城堡才批准了他的要求。小说中的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它封建专制、等级森严、机构庞杂而腐化荒淫, 对黎民百姓构成极大的威胁。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梦魔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和烘托了主题。

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独创,其主要情节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加以批判。他的作品不点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这种创作手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后来的现代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所以,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