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顺详敌意法

顺详敌意,是一军事成语。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为兵之事, 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详”通“佯”。意思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向,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把敌人的行动引向极端, 然后乘机战而胜之。顺详敌意实际是一种心理战术。其特点是顺水椎舟,就坡骑驴,将计就计,投其所好,迎合敌人的心理需要,按照敌人本来的意愿, 因势利导,诱敌致错,让敌人在自以为得汁的情况下,上当受骗,就我范围。

《兵经百篇·顺》对“顺”的要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情。致而掩之, 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情而收之。”意思是:凡是硬攻容易碰壁的,不如顺着敌人企图引导它发生错误。敌人企图前进,就故意示之软弱诱其前进;敌人企图后退,就故意撤去围兵开放生路,纵使其后退;敌人仗恃它的强大, 就避开它的锋芒固守不出,以滋长其骄做;敌人仗恃它的声威,就假意退让而暗中准备实力以等待它的松懈。调动敌人然后掩袭它,放纵敌人然后捕捉它,滋生敌人的骄心傲气然后乘机打击它,待敌人松懈后再收拾它。不难看出,“顺”字条对“顺详敌意”的阐发是相当精辟透彻的。

顺详敌意的核心意思是顺敌心理,顺敌愿望,顺敌思维模式。为此,必须悉心研究和掌握敌人的心理需要和思维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

激起人的活动的“内驱力”,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当人们产生强烈需要时, 大脑皮层便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客观事物一旦符合这一需要,便进一步强化这一兴奋中心。需要越急切,由它引起的活动越有力。因此,要改变敌人的动机和行为,必须先从研究其需要入手,了解敌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进而以“顺”的方式,假戏真演,投其所好,迎合敌人的种种心理动机, 造成其决断失策,行动失误。

无数事实证明,采取顺动法欺骗,较易取得成功,而采取逆动法欺骗, 则成功的难度较大。因为敌人的肩上长着自己的脑袋,只有当敌人感到某项行动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时,才会心甘情愿地付诸行动。所以,采取一厢情愿、强加于人的办法,敌人是不会接受的。这就象两个拳师打拳一样,不让对方出拳是不行的,硬把对方的拳头挡开有时也并非上策,高明的拳师常常先示以破绽,诱敌出拳,然后迅速闪开,顺势一击,制服对手。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我山东、陕北根据地,企图“伸开双拳”, 首先歼灭我华东和西北野战军,然后再掉转兵力攻击我晋冀鲁豫野战军。针对敌人这一作战意图,毛泽东一面电令我华东野战军在胶东摆开与敌人决战的架势,以积极的行动将敌人“右拳”引向渤海之滨;一面率领我西北野战军,主动出击榆林,将敌人的“左拳”继续拉向西北,蒋介石满以为双拳齐挥,击中了我军要害,但结果却造成自己“胸膛垂露”的不利态势。这时, 我刘邓大军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象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胸膛,扭转了全国战局,迫使蒋介石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大呼棋输一着。

为了使对方对自己顺详敌意的意图作出误解,有时还须故意示拙,作出某种行动给对方看,使对方沿着错误的轨迹走下去。美军在侵越战争期间筹划的一次代号为“埃尔帕索”的欺骗行动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1966 年 7 月,美军发现以往作战中接连受到重创的越军 272 团仍在积极活动,严重地威胁着美军运输线的安全。于是他们制订了以运输队为诱饵诱使越军出动,然后打反伏击的计划,并把有关情况故意泄露给越军。随后, 在运输队行进的沿途,选定了越军可能设伏的五个地点,周密地部署了兵力, 计划了火力,设下了反伏击的圈套。越军不知底细,决心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此,272 团全力出动。是日 11 时许,美军运输车队缓缓地驶进了越军伏击圈。

车上士兵寥寥无几,大背着枪,打着口哨,不时发出开心的大笑,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一切,被埋伏在周围的越军看得真真切切。他们料定, 敌人骄横不备,伏击必胜无疑。于是,战斗按预定计划打响了。但奇怪的是, 这支美军运输队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象经过事先排练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抵抗,而且兵力越打越多。十分钟后,已经有一步兵连和两个装甲骑兵连在抵抗。紧接着,一发发炮弹在越军周围爆炸,美军空中支援飞机也赶来助战。激战了近两个小时,越军准备撤出战斗,可是,所有撤退道路均被美军猛烈的航空兵火力和密集的炮兵火力封锁了。此时越军才发现,自己已落入美军迅速运来的 3 个步兵营的包围之中。他们欲走无路,只好就地坚守。经过一天多的顽强战斗,越军伤亡惨重,至次日黄昏,少数剩余人员才借助夜幕的掩护,化整为零,钻密林,绕山沟,逃出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