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以稳住敌人为目的的安敌示形

调动敌人需要示形,稳住敌人也需要示形。如果把前者称为动敌示形的话,后者即为安敌示形。

《孙子兵法》中有“安能动之”的说法。意思是把凭障驻守之敌变为运动之敌。安敌与动敌相反,其任务是把运动之敌变为驻止之敌,或使驻止之敌保持驻止状态。在流动性大大增强的战场上,动敌不易,安敌亦不易。战场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我选定了作战对象,并立即开始进行进攻准备。但是, 警觉的敌人见事不好,未等我完成作战准备即远走高飞了,一场策划好的战斗只好中途夭折。在军事上,时间与战机紧紧相联。战机虽不是战斗力,却是战斗力发挥的杠杆。稳住敌人的目的,就是使敌人放松警惕,放慢节奏, 在无所作为的等待观望中失去战机。

安敌示形与诱敌示形不同。诱敌示形的目的是使敌由静到动,由此至彼, 采取的是增大信息刺激强度的办法。而安敌示形的目的是稳住敌人,拖延时间,采取的是减少信息刺激强度的办法,避免过分刺激敌人。安敌示形也不同于牵敌示形。牵敌示形虽然也把当面之敌牵制在原地,但其目的是配合地场造势,保障主力部队或主战场的作战。而安敌示形的着眼点是当面之敌, 其目的,有时是为了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借机摆脱敌人;有时是为了争取时间,做好进攻准备,吃掉当面敌人;有时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到达,实现力量对比的转化;有时是为了不使打击目标轻易跑掉⋯⋯牵敌示形主要是示强,安敌示形主要是示弱。用硬的一手可以限制敌人的机动,但不能稳住敌人。稳住敌人,只能靠示形欺骗来完成。

安敌示形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示之以弱,使打击目标看不到面临的危险,因而不作逃避之打算。战场上的运动,就敌我相对位置的变化而

言,一种是趋远运动,一种是趋近运动。前者是为了避开对方,后者是为了接近对方。避开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意识到面临危险。对于此种敌人,条件允许时,可以用切断退路的方法限制其机动。然而,最好的办法还是示弱,使敌人对我力量和决心作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判断,因而感受不到面临的危险,从而保持静止状态。1948 年底,平津战役发起前,毛泽东电令平律前线, 放慢进攻节奏,对傅作义集团采取“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策略,是为了稳住敌人。当时,我军战役准备尚未完成,如果华北敌人西逃、东窜、南撤,都将影响我就地歼灭华北之敌的战略企图。我军的示弱使蒋介石迟迟不能作出让傅作义集团放弃平津南撤的决心,加之傅作义集团对作战结局抱有幻想,从而实现了我抑留敌人于华北的企图。

二是示之以迟,使敌认为我远未做好作战准备,因而处于松懈、不备状态。安敌示形的“安”,不仅指按兵不动,也包括使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不作迎战之准备。安敌示形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效果:当敌预见到必有一战时,通过有计划地示迟,使敌认为时间还早,不必急于作迎战准备。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这种、策略。章邯认为,修复栈道这样大的工程, 只派几百名老弱士兵还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完成;在栈道修好之前,汉军是万万来不了的,所以丝毫不作防御准备,结果被“从天而降”的汉军打得措手不及。

三是示以虚形,使敌认为我仍在其掌握之中,借机悄然摆脱敌人。处于相持状态的弱军,欲摆脱敌人,最怕阵脚一动,敌人乘势掩杀。所以,脱离接触时须设法稳住敌人。其方法之一就是示以虚形,外表看,一切照常,实际只留下一座空营。我国五代后梁时,梁将刘◻与晋王李存勖在魏县对峙, 准备大战,当刘◻发现李存勖把主力调到魏县而太原空虚时,想撤军偷袭太原。为了悄悄把兵撤走,而不遭到敌人的追击,刘◻让士兵训练了一批毛驴, 能够象士兵一样在城墙上来回走动,然后又扎制了一些草人,穿上士兵的衣裳,插上旗子,绑在驴背上。于是毛驴驮着草人整日在城墙上来回走个不停。李存勖连日只见城墙上旗子晃动,却不见城中有任何动静,感到不妙,派兵侦察,才知刘◻的大军已撤走两天了。在此例中,没有“毛驴哨兵”的虚形掩护,敌人是不会在城外静坐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