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欺骗敌人的同时防止被敌人欺骗

孙子强调将帅要审时、料敌、慎重决策,以及派出间谍进行战略侦察, 反映了他对敌人施计用诈的警惕性。在战场上,我骗敌,敌亦骗我,在欺骗

敌人的同时也要防止被敌人欺骗。关于反欺骗问题,兵法中多处涉及,比较集中的是两处,一是《军争篇》中的“用兵八戒”,二是《行军篇》中的“三十二相敌”。“用兵八戒”中的“佯北勿从”、“饵兵勿食”两条,明确告诫人们,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饵兵不要去理睬,反欺骗的意思十分明显。“高陵勿向”与“背丘勿逆”,表面看与反欺骗不搭界,实际上,敌人占据山地或背靠高地,倚地形之利,等我来攻,多少有诱我就范的意思,对此种敌人“勿向”、“勿逆”,就打破了敌人的如意算盘。反欺骗的关键是搞清敌人的真实情况。为此,在《行军篇》中,孙子列举了几十种“相敌”之法。这些相敌法,有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然而更多的是透过假象看本质,因此,是反欺骗的重要方法。例如: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 是想诱我前进(“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人使者措辞谦逊却又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措词强硬而军队又作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动,部署在翼侧的,是在布列阵势(“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兵卒奔走而摆开阵势的,是期待同我决战(“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敌人半进半退的, 是企图引诱我军(“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营寨上集聚乌雀的,下面是空营(“鸟集者,虚也”)!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夜呼者, 恐也”),派来使者谈判,措辞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敌人愤怒向我前进,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它的企图(“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孙子提出的相敌法,是对当时战争经验的概括、总结,其中许多今天已不适用。然而,孙子透过假象看本质的反欺骗思路对我们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以上几点虽不能囊括孙子诡道理论的全部内容,但足以说明《孙子兵法》是军事欺骗理论的历史渊源。孙子之后,兵书战策大量出现,多数为权谋之作。从总体上看,后人对孙子理论有所发展,但如单就一部兵书而言,没有一部能超过《孙子兵法》。后世兵书往往把《孙子兵法》视为军事经典,对其理论加以解释、阐发,虽不乏独到见解,但独树一帜者如凤毛麟角。正如唐朝李世民所说:“朕观兵书千章万句,盖莫超出孙吴”。唐朝以后,兵家研究诡道蜂起,尤其是明朝,诡道兵书大增。《武备志》中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绝大部分记载的是历史上诡道在战争中的运用。《草庐经略》、《百战奇略》等兵书分门别类地研究、论述诡道之法,使诡道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内容也更加丰富,但军事欺骗的基本理论没有突破性发展。理论的缓慢进步与实践的阶梯式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入 20 世纪以来,欺骗理论的发展侧重于应用理论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着欺骗手段的扩展和更新,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军事欺骗出现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