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假情报的传递方式

直接输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公开的传播媒介发布假消息,或用飞机在敌人阵地上方散发印有假情报的传单,都属于直接输送。例如,在 1982

年的英阿战争中,英国组成特混舰队以后,立即公布了它的指挥官、舰队编成、启航和到达战区的时间,并宣布封锁区外属于非军事区。阿方轻信了英国的声明,结果阿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在封锁区外的所谓安全区巡航时,被埋伏在那里的英国核潜艇击沉。5 月 21 日英国防部发言人宣布说:“我们的小伙子们今晚将在床上睡觉”。而英军却于当晚在圣卡洛斯湾实施了登陆作战。接着英外交大臣皮姆又声明说,这仅仅是一个突击队的小行动,决不是为了建立桥头堡。各国电台竟相报道这一声明。结果,英军达成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阿军却坐失战机。在这次战争中,英军以发表一些价值较低的真实情报(如舰队编成和启航时间,这是苏美卫星都能获取的情报,本无秘密可言)为代价,向阿方输送假情报,获得了很大的军事利益。1991 年进行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关于军队部署和行动企图的一些假情报也是通过电视和广播直接输送给伊拉克的。为了使伊拉克平民收听到美国的广播,美国还在战前向伊境内偷运进几千台短波收音机。可见,他们对于用大众传播媒介直接输送假情报是何等重视。

假情报还可以由假装投降或叛逃的官兵亲手输送给对方。假叛逃与假情报相辅相成。假情报是“叛逃者”的见面礼。如果敌人相信叛逃是真的,就会把假情报当真情报全盘接受。反过来,如果对这些情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则必然危及“叛逃者”的生命。

“无意”泄露。“无意”泄露有两种情况,一是假装处于无意状态,依情顺理地把假情报泄露出去;二是假装情报传递过程中发生纰漏或意想不到的事故,把假情报泄露出去。按照常识,故意散布、大肆渲染的消息,往往含有虚假的成份;无意说出的才是真实的。有一句俗语,叫“酒后吐真言”。所以,古时智者常借醉语欺骗自己的对手。无意泄露,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常识。它的核心是“无意”,即努力造成一种“无意”的环境和气氛,使事情的发生看起来完全是偶然的,不象是有人事先安排的。例如,前边提到的“肉馅”行动计划,就是借海上的一次飞行事故和一具死尸,把假情报泄露出去的。飞行事故的发生和乘坐这一飞机的“马丁”少校落水遇难,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正是这种偶然性,增大了情报泄露过程的真实性和假情报的欺骗性。

通过对方的盟友传递。即经由敌人的盟友,把假情报输送给敌人。敌人与其盟友之间,一般都会进行密切的情报交流。通常情况下,欺骗了敌人的盟友,也就等于欺骗了敌人。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是仿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进攻法国的《史里芬计划》制定的。但是,德军于 1939 年底确信法国已获悉德方战略企图,于是,重新修改了作战计划。为了强化法军的错觉,除放风说将以《史里芬计划》为蓝本进攻法国外,还精心策划了一场骗局。1940 年 1 月下旬,德军第七空降师少校作战科长奉命携带假作战计划乘飞机到科隆司令部,中途假借气候恶劣,“误入”比利时领空迫降,被比利时警察逮捕。为了迷惑比利时人,少校竭力装出要销毁文件的样子。少校的逼真表演,使比利时政府大上其当,立即将这份关于进攻法国的假作战计划抄送法国政府。假情报就这样经由比利时输送给了德国的欺骗对象——法国。

当敌人与其盟友之间的联盟关系处于秘密状态时,此种传递方法效果更好。假设 A 方是主要作战对象,B 方是 A 方暗中的支持者。施骗一方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假装不了解 A.B 两方的联盟关系;为了争取 B 方的支持,而把

关于对 A 方采取军事行动的有关情报通报 B 方;叮嘱 B 方严守秘密。只要 B 方还想与 A 方站在一边,就一定会立即把刚刚得到的假情报转告 A 方。而 A 方对于来自 B 方的情报将如获至宝。

利用敌方间谍传递。当发觉身边有潜伏的间谍或派来的密探时,佯装不知,故意大声谈论军事秘密,借以把假情报透露出去,是反间方法的一种。这种方法成功率很高。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率军征讨曹成途中, 抓到曹成派出的一个间谍,绑到岳飞的军帐之外。岳飞出帐调遣军粮,管粮官报告说:“军粮已经用尽,怎么行动?”岳飞假意说:“暂且撤到茶陵, 等待补给。”说完,假装无意中看到间谍,表现出因泄密而后悔发急的样子, 跺着脚走进帐内。接着又虚留空隙,让间谍逃走。间谍回去以后,向曹成报告说岳飞准备撤军,曹成大喜,决定次日追杀岳家军。岳飞料定曹成必来追赶,便率领部队偷偷绕过山岭,趁夜暗迂回到敌人营垒的侧后,让部队高喊: “岳家军来了!”并乘机发动进攻。曹成军惊慌失措,接连败北,丢关失地, 陷入困境,只好接受招降。这就是一个利用敌方间谍传递假情报的典型例子。它说明,利用敌人的间谍欺骗敌人,比派出己方间谍更容易成功。

当然,利用的对象不限于敌方间谍。凡与敌方明里暗里有联系的都可以利用其传递假情报。公元 1134 年,韩世忠率军抗金,兵驻大仪(古镇名,今江苏省江都西)。恰在这时,宋朝派魏良臣出使全国,经由此地。韩世忠知道魏良臣是朝中的主和派,便让士兵拆除烧饭的柴灶,欺骗魏良臣说,皇上有诏,命令部队转移去屯守江岸。魏良臣听说后立即驰马而去。到了金人军中,魏良臣为取悦于金人,报告了宋军的动向,结果充当了韩世忠诱敌上钩的工具。韩世忠在大仪布设五阵,设埋伏二十几处,把前来追击的金军杀得大败而归。

推而广之,不仅敌人派出的间谍可以利用,敌人在我方近处设置的视听侦察器材也可以利用。因为这些视听器材的作用与间谍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情报。这些器材在被发现以前,是敌人的耳目,在被发现之后,就会成为我方的工具。例如,1945 年,苏联官员在一个非常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只雕刻得非常精致的木雕老鹰作为礼物。老鹰是美国国徽的图案,哈里曼大使非常珍惜这份礼物,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他哪里知道, 这只老鹰体内已经装上了窃听器。苏联特务在大使馆对面的房子里就可以听到书房里的谈话。当这只木雕的秘密被发现时,窃听已进行了整整七年之久。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人并没有马上提出抗议,而是把它作为传递假情报的窗口,报复苏联人,直到又过了八年,才把这件事公诸于世。美国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没有马上声张,而是佯装不知,以假乱真,用假情报欺骗苏联人。

间谍卫星可以说是一种技艺高超的机器人间谍。间谍卫星能够 从高空发现敌方的军事设施、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具有广阔的拍摄视野和永不疲倦的效率,而且不会被捉住、暗杀或驱逐出境,深为谍报专家们所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间谍卫星已经成了当代国际间谍战中获取战略情报的主要间谍工具。每当世界上哪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美苏两家就频繁地发射间谍卫星,对战场进行监视和侦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空中间谍也是可以欺骗的,也会成为传递假情报的使者。

1973 年 7、8 月间,埃及对以色列的进攻准备正在加紧进行。埃及情报机关知道,为以色列提供情报的卫星能够极其准确地拍摄到军事装备离开原地进行移动的照片。有什么办法瞒过间谍卫星的眼睛呢?为了解决这一难

题,埃及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对付卫星的方法。这个小组仔细分析了通向战场的道路网的结构及其特点,并研究了卫星的轨道及发射时间,然后编制了几个复杂的时间表。这些表上标有部队的行动时间、停留地点以及停留的详细时间。另外,发布了必须极为严格地遵照时间表的强制命令。根据规定,开柱前线的队伍必须化整为零,分批行动,并且所走的路线全都是精心挑选的,其中有一些羊肠小道。而当运兵的空车返回时,则有意结成一些大型车队,并且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行动,以便使搜寻情报的间谍卫星正好能飞过他们的头顶。这样,敌人虽然会收到很多空中照片,但这些照片只会导致他们得出相反的结论。由此可见,只要骗术巧妙,间谍卫星也能成为传递假情报的工具。

当然,利用间谍卫星传递假情报与利用人工间谍的要领有所不同。卫星只是一个哑巴间谍,其感受性虽强,但不能进行思维和变通,对其实施欺骗时,要依照严格的计划行事。而人工间谍善于观察和思维,只有在确信其真实身份没有暴露的情况下,才会相信对方泄露的假情报是真的。所以,以此种途径传递假情报的要领是佯装不知,将计就计。

利用双重间谍传递。双重间谍又叫两面间谍,是受控制的敌方间谍。无论是在对敌斗争的策略方面,还是在反间谍方面,双重间谍均具有重要作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双重间谍就被广泛应用。反间谍部门抓住对方的间谍以后,如果这个间谍的上司还不知道他已经落网,通常不对其进行公开审判,而是运用威胁或利诱的方法征服他,使其按照反间谍部门的意图,欺骗他原来的主子。英国的双十委员会就是专为控制在英国俘获的德国间谍而设立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间谍都能做双重间谍。一般说来,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经过严格审讯,愿意改换门庭的间谍才能留下来为军事欺骗服务。通过双重间谍不仅能欺骗敌人,而且能从敌人与其联络中获得关于敌人意图的重要情报,并依此编拟和向敌提供假情报,影响甚至改变敌人的作战意图。由于双重间谍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身份,所以,通过双重间谍还可以控制敌人的潜伏间谍系统,并利用这些被控制的间谍去联系或抓获新的间谍分子。

利用双重间谍传递假情报与利用普通间谍传递假情报截然不同。双重间谍实际上是“我们”的人,对于其工作的性质、情报的虚假性以及这样做的后果是清楚的,他们是这一欺骗活动的局内人。而在传递假情报过程中利用的真正的敌方间谍是在不自觉地为我们服务,他们对于所传递的情报的真实性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利用双重间谍传递假情报是很危险的。成功的关键是:第一,不暴露双重间谍已被控制的事实;第二,使这个间谍继续得到敌人的信任和器重。第三,必须严防双重间谍暗中继续为敌服务。

冒充敌间谍提供假情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敌人的间谍排斥在整个传递活动之外,由他人冒充该间谍,向敌人提供假情报。

冒充敌人间谍提供假情报的主要形式是密写信件和密码电报。当发现敌间谍定期向外投寄密信时,不一定立即逮捕他。因为逮捕这个间谍只能切断敌人的一个情报来源,而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用精心编造的假信取代密信投寄出去,则多了一种欺骗敌人的方法。

当然,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密码电报的冒充。只要俘获了敌方一个间谍, 以及他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密码、时间表和其他随身用具,无论有没有这个被俘间谍的合作,都可以冒充这个间谍发出无线电报。而且只要敌人不怀疑

这个间谍或他的电报机已经被控制,欺骗性情报的发送就可以继续下去。例如,1942 年 8 月,英国破获了隆美尔在埃及建立的谍报小组——“康尔多小组”。该小组定期把情报发往设在雅典的德国国防军收听站,是隆美尔战场情报的主要来源。英国人没有满足于切断这一情报源,而是希望冒充“康尔多小组”发出使隆美尔上当的情报。经过突击审讯,他们掌握了模拟该小组发报的全部材料,立即恢复向雅典发报。“康尔多小组”的通讯渠道依然畅通,隆美尔也仍然相信它。但是他再也得不到真实的情报,只能听到英国人愿意让他听到的东西。英国的谍报冒充改变了北非战争的进程。

间谍冒充一旦被察觉,就可能为对方提供以欺骗对付欺骗的极好机会。例如,A 方确信自己派出的间谍电台被 B 方冒充以后,可以继续按常态保持联系,把欺骗 B 方的情报和指示发出去。

通过居民传递假情报。由于作战双方都很重视从居民中获取情报,所以战区居民便成为传递假情报的重要媒介。

战区居民是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其中包括亲敌分子、不坚定分子,甚至还有敌人暗藏的密探。这些人是传递情报的主要媒介。此外,居民中喜欢传播小道消息的本无恶意者,也可不自觉地充当情报传递的媒介。

经由居民把假情报输送给敌人,包括两个过程。前一过程,是把假情报散布到居民中去;后一过程是居民把假情报传递给敌人。前一过程是可控的, 后一过程是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把何种假情报散布到居民中去,是可以控制的。而这些假情报通过什么途径何时抵达敌方,则主要取决于敌军侦察系统的覆盖面和灵敏度,因而是无法控制的。如果敌人不重视到居民中搜集情报,或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假情报就不能抵达敌方。可见,通过居民传递假情报的可靠性较低,最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使用。

通过俘虏传递假情报。遣返俘虏,不仅可以用于瓦解敌军,而且可以用来传递假情报。我国古代就有利用战俘传递假情报的记载。据《宋史》记载, 公元 1122 年,北宋都统制刘延庆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辽军,屯兵于卢沟以南(今北京永定河以南)。辽将萧干分兵切断了宋军粮道,活捉了宋军护粮官王渊和两名宋兵。萧干把这几名俘虏的眼睛蒙上,留在自己的营帐内。天将半夜, 萧干故意和身边几员辽将谈论作战计划,实际是说假话给宋军俘虏听:我听说宋军只有十万人,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兵力是它的三倍(实际辽军不足万人)!我们应发挥兵多的优势,把大军分为左右两翼,用精锐兵力冲击宋军中坚,左右两翼进行配合。到时举火为号,中间冲杀,两翼夹击,一举把宋军全部消灭!说完,借故离开。随后,留出间隙,让宋兵乘夜暗逃走。宋兵逃回宋营以后,把夜里听得的情况报告刘延庆,刘延庆信以为真,对辽军顿生恐惧之心,一时竟没了主意。天还没亮,只见辽军方向火光冲天,刘延庆以为辽军真的攻上来了,急忙命令士兵烧掉营帐撤退。宋军士兵一个个争相逃命,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这一战例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宋将刘延庆对于当面之敌的兵力竟然无知到这种程度),但它说明, 利用俘虏传递假情报是可行的。近代战史上,交战国通常在战后交换俘虏, 在战争期间利用战俘传递假情报的情况已不多见,但也并非无所作为。例如, 在对俘虏进行战争形势教育时,巧妙地加进关于己方作战企图的假信息,这些假信息就会通过俘虏家信首先传递给俘虏的亲属,继而可能传递给敌方情报人员。还可借故提前释放部分战俘,释放前,先让他们以“偶然机会”接

触到一些假情报,这样;敌人对战俘进行忠诚检查时,假情报就会经俘虏之口,传递到敌军事指挥机关。即便是战后交换的战俘,也可以成为假情报的“携带者”。只不过这些假情报的时效性不强,其作用主要在于影响敌人对我综合军力和战略企图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