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引诱敌人为目的的诱敌示形

战场上,对抗双方频繁地实施机动,与其说是为了寻求战斗,不如说是为了谋求一种有利的作战形势,亦即军事谋略学所说的“造势”。“造势” 的实质是力求形成一个能保持自己力量的平衡与稳定,并能牵制或制约对方行动自由,进而打破对方平衡与稳定的力量组合格局。为了造成这种有树干我而不利于敌的态势,就要以示形之法引诱敌人,使之听我调遣。

示利诱敌。最好的诱敌之法是示之以利。因为对利益的追求是敌人一切决策和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对于“愚而不知变”、“贪利而不知害”之敌, 设饵诱之每每可以使其上钩。“饵兵勿食”是《孙子兵法》提出的“用兵八戒”之一。但由于人们常常见利而忘害,所以,设饵兵仍是古代作战中经常采用的诱敌之法。东汉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曹操击败袁绍追兵的延津之战,就是以饵兵之计取胜的。

白马之战以后,袁绍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南下追击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阵,当时只有六百骑兵,而袁绍有五、六千骑兵,十倍于曹军。兵力对比众寡悬殊,曹操自知难以力胜,便下令士卒解鞍放马以骄纵袁军,尔后遗留辎重于路旁,利诱袁军就范。待到袁军逼近争抢辎重而使队伍混乱不堪时,曹操立即命令士卒整鞍上马,突然发起反击,出其不意地一举击败追击的袁军,为尔后官渡之战歼灭袁军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以物作诱饵致敌混乱的示形之法。其具体办法是,或散牛马于田野,或遗财物于道上,或弃辎重于途中,以引诱敌人来争夺,我则乘敌混乱之际,出急兵击之。设饵诱敌的诱饵必须对敌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随着战争的发展, 以物作诱饵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多的以战术上的“便宜”作为诱饵。例如, 以小股部队作诱饵,诱敌来歼;以放弃阵地为诱饵,诱敌来占;以有利地形为诱饵,诱敌分兵:故露空隙和破绽,诱敌来钻,都是常用的诱敌示形之法。1947 年 10 月,我刘邓大军连克长江北岸望江、武穴、团风等重镇,控制了长江北岸三百余里的广大地区,形成了随时可以渡江南下的声势。蹲在庐山的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急令第 40 师及 82 旅,迅速追踪我军南下。刘邓首长经过一番计议,决定利用贪利的弱点,用“散兵游勇”把这股敌人诱到地形险要、便于设伏的高山铺地区集中歼灭。为了迷惑敌人。诱敌上钩,我军派出一批侦察人员,穿上各式各样的便衣,背着“汉阳造”、“老套筒”、“三八式”之类的破枪,在公路两旁隐蔽,待敌人大摇大摆地过来了,他们乱打一阵冷枪,扭头就跑。然后,换个地方再打、再跑,就这样,敌人一步步地被诱至高山铺、清水河一带,钻进了我军预先设置的包围圈。高山铺一仗全歼敌第 40 师及 82 旅共 12000 余人,震动了大江南北。

示弱诱敌。两军对阵,为了诱敌决战或追击,常用强而示弱之法。汉朝初年,高祖刘邦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派遣使者到匈奴察看虚实。匈奴首令冒顿得知这一情况后,把精壮士兵和肥壮牛马 隐藏起来,示之以赢弱之形,欺骗使者。使者把所见所闻向刘邦汇报以后,刘邦以为可以进击,于是亲率 32 万兵马向匈奴开战。兵至平城,冒顿率领 40 万精锐骑兵应战,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天七夜。后来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才得以突围脱险。冒顿所用的就是示弱诱敌之法。

佯攻诱敌。当敌集中驻止时,兵力众多,工事坚固,戒备森严,不易歼灭。可以一部兵力对敌要害之点、虚弱之处实施虚张声势的攻击,诱使集中驻止之敌分兵驰援,然后集中主力歼敌于运动之中和不备之时。这种诱敌方法,在我国古代战争中运用颇多,在我军革命战争实践中又有新的发展。我军创造的“围点打援”、“攻点打援”、“拔点打援”等诱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孙子“攻其必救”的谋略思想。刘伯承就是善于运用这种诱敌方法的高手。

1938 年 2、3 月间,他曾两次运用此法诱歼日军:2 月 22 日,刘伯承针对日军一处受袭、它处出援的行动规律,以一部兵力于拂晓袭击井(陉)平

(安)公路上的日军重要据点旧关,以主力在井陉、旧关之间的长生口附近设伏,诱歼援敌。日军果然中计,派出快速部队 200 余人,分乘 8 辆汽车驰

援,被我歼灭 130 余人,击毁汽车 8 辆。3 月 16 日,刘伯承以一个营的兵力奇袭日军后勤保障基地黎城,吸引潞城之敌经神头岭出援;以三个团的兵力在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伏,激战 2 小时,歼灭援军 1500 余人。

运用佯攻诱敌方法应注意把握三点:①佯攻之点应是敌必救之点。如果攻击矛头指向敌人无关大局的次要之点,敌失之不会伤筋动骨,我得之无助于改变战场格局,就难以诱敌出援,②佯攻之点应是敌虚弱之点。佯攻部队应能给敌造成强大压力,使敌感到是真攻而不是虚张声势,才能把敌人调出来。为此,佯攻部队要以优势兵力临敌,并且攻击要猛,声势要大,真正打痛当面之敌,震撼敌人主力,迫敌定下出援决心。③选择有利于出击援兵的战场,秘密完成伏击准备。攻敌必救,意在打援。打援意图如果泄露出去, 援敌是不会上钩的。因此,打援的准备工作必须秘密进行。此外,当援敌过于强大,难以一口吃掉时,可派出一部兵力进行袭扰箝制,增大敌后顾之忧, 使其不敢全部出援。

佯败诱敌。当交战中处于不利态势时,诈败佯输,诱敌来追,待撤至有利地形或条件有利时再与敌交战,是佯败诱敌之法。战国中期著名的“马陵之战”是佯败诱敌的一个范例。当时魏军与韩军己成胶着状态,齐军为解韩军之围,直趋魏都大梁。魏王闻讯急调庞涓所率的伐韩大军向齐军扑来。来势汹汹的魏军与齐军一交战,齐军首领田忌便听从军师孙膑的建议,佯败而退。庞涓见状,挥师紧追不舍。孙膑逐日减灶,第一天做饭时垒十万锅灶, 第二天垒五万锅灶,第三天垒三万锅灶。庞涓追击三日,见齐军锅灶逐日减少,认为齐军逃亡过半,于是把步兵舍在后边,只带轻装精锐骑兵加速追赶齐军。齐军退至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技术精良的弓箭手万余名,设伏于道路两侧。庞涓的追兵进入伏击地区后,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死伤甚多,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歼灭魏军十万余人。

运用佯败诱敌之法应注意三点:一是掌握好败退的火候。当敌占明显优势时,可一经接触即败;当与敌势均力敌时,可稍事激战再行败退。二是退却时要控制好部队,既要作出溃败的假象,又要预留掩护兵力,以免给敌造成可乘之隙。三是以一部兵力与敌保持接触,且战且退,主力迅速后撤,做好应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