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欺骗的构成要素

构成欺骗的要素主要是三个:欺骗者、欺骗对象、欺骗信息及其传递渠道。

欺骗者和欺骗对象是最基本的要素,由军事对抗中利益对立的双方构成,既可以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是整个军队,或其中一支部队、分队甚至单个战斗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欺骗者与欺骗对象通常具有双重身份,往往既是欺骗者, 又是对方的欺骗对象。从主观上讲,对抗中的一方只要在采取措施欺骗对方, 他就是欺骗者。但这并不排除他会成为他的对手的欺骗对象,因为他的对手也在设法欺骗他。不过,从总体上说,在一定时间内,欺骗者与欺骗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当然,这不能排除,随着对抗的发展,双方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攻防对抗中,一方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另一方处于主动进攻地位。防御者试图查明进攻者的进攻企图、兵力部署和主要攻击方向,而进攻者则试图在这些方面欺骗对方。这时,进攻者是欺骗者,防御者是欺骗对象。如果防御者发现进攻者显示的态势,是精心策划的欺骗,并且透过欺骗的帷幕洞察了进攻者的真实企图,那么他就有可能由欺骗对象转化为欺骗者。他可以装作没有发现进攻者是在欺骗,进而假装作出进攻者希望他所作的部署调整,而且做得惟妙惟肖,于是,进攻者就转化为防御者的欺骗对象。假若进攻者洞察了这一切,判断出防御者的部署调整其实是故作姿态,那么,他也可以故作不知,表面上仍按防御者所预测的方式实施进攻准备,实际上换一种行动方案,这样,进攻者就在新一轮对抗中将防御者重新置于欺骗对象的地位。

要使欺骗成为现实,还需要有一种媒介把欺骗者与欺骗对象联系起来。这就是欺骗信息及其传递渠道。离开了欺骗信息及其传递渠道,欺骗者与欺骗对象处于彼此隔绝状态,即使有欺骗意图,欺骗也不能发生。

欺骗信息按其表现方式之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现成的、直接的不需经过任何转换的信息。如无线电播发的假消息,散布于战区居民中的谣言等。第二类是载体信息。作战文件、航空照片、地形图、录音录相资料等包含的信息均为载体信息。对方获取这类载体以后,需经过视、听转换才可得到信息。第三类是战场行动所包含的信息。战场行动与信息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比如,加修工事意味着准备固守;部队集结开进预示着要进攻;无线电静默预示着部队有大的行动;火力准备意味着总攻击即将发起,等等。这种信息的特点是间接、含蓄,需借助于侦察、观察、分析、判断,才能得到。也正因为它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得到的,所以,可信度较高,欺骗效果较好。在充满欺骗行为的战场上,任何人都更愿意相信自己的

判断,而不愿接受别人提供的现成的判断结论。因此,欺骗者对欺骗对象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只能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而不能简单地强加于人。欲使欺骗对象作出某种错误的判断和推论,最可靠的办法是设计一系列的战场动作让他看。这很象演戏,服装、道具、灯光、音响、演员、对白、唱腔、情节设计,都是为了造成某种舞台效果,打动观众。不同的是,舞台直接面对观众,演员和观众相距很近,任何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能刺激观众的视听器官,而欺骗者与欺骗对象相隔一定的距离,很难保证所有欺骗行为都能引起对方注意,并且被正确理解。此外,在剧场里,舞台是唯一的表演区,观众全神贯注,没有其他干扰。而在军事欺骗中,欺骗对象的视听器官是向四面八方开放的,它所接受的除了欺骗信息以外,还有大量的真实信息,而且所接受的欺骗信息也往往是残缺不全的。欺骗信息与真实信息相互矛盾,必然发生冲突和斗争,欺骗效果取决于最后哪种信息占上风。

在构成欺骗的三要素中,欺骗信息及传递渠道是决定欺骗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获得预期的欺骗效果,欺骗者必须设法使欺骗信息对于真实信息具有压倒的优势。一要增大欺骗信息的发送量。这样,即使有些信息没有被敌方接收或被忽略,仍然有足够的信息影响对方的判断。二要尽可能多地占据对方的信息接受渠道。来自多条渠道的同一信息会相互印证,增大可信度。三要提高欺骗信息的清晰度,减少对方对欺骗信息的曲解。四要采取各种隐蔽措施,削弱真实信息的传递数量。真实信息完全不被对方接受是难以做到的,只要它与欺骗信息相比,强度较弱,就不妨碍达成欺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