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分子光谱人才,积极推进光谱学学术研究

吴学周也是一位优秀教育家和杰出的科研组织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最急的是要有一定数量的专家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科学事业的需要。吴学周来长春不久,就与长春综合研究所联合举办有 25 个单位参加的“X-线探伤学习会”,62 个单位参加的“极谱分析会”。1954 年应化所成立后,又举办了 54 个单位参加的“光谱分析学习会,”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科技骨干。1958 年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附设的化学学校与技工学校,由唐敖庆、钱保功、孙家钟、吴钦义等著名教授为光谱班讲课,先后为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培养了一百多名核磁共振、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和 X-衍射结构研究人员。1978 年吴学周以分子光谱专家的身分冷静分析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状况:进口光谱仪器很多,但分子光谱研究的论文却寥若晨星,有学术创见的论文则更少,有忽视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倾向。于是在吴学周的倡导、筹备和主持下,受中国化学会的委托于 1980 年在长春举办了分子光谱基础理

论学习讨论班,江元生和胡皆汉、王宗明、辛厚文等学者参加了讲学和讨论。吴学周不顾八十岁的高龄,对激光产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激光拉曼光谱的进展等问题做了非常精辟而生动的讲演。

吴学周认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应该是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我国要想在科技领域中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全面发展,也只能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分子光谱研究的化学家,早就希望有国产的分子光谱仪器,60 年代初,长春光机所试制成功红外光谱仪,但拉曼光谱仪却长期无人问津,60 年代后期,激光拉曼光谱是分子光谱领域内最富活力的一个研究方向,当时我国虽然在光学、激光、电子和机械方面都有相当基础,有能力自己研制这种仪器,可惜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实现。70 年代初,在吴学周倡仪下,长春光机所、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和上海有机所等几个单位,通力协作,使国产的第一台激光拉曼光谱仪终于问世。

在我国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时,吴学周虽已是年逾古稀,身患重病, 繁忙的科研管理组织工作与社会活动几乎消耗了他全部精力,但他仍招收了几名研究生,并为他们的研究课题定方向,进行细致的指导。他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注重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创新精神,一再告诫“实验,要仔细、严格;论据,要充分、严谨;对困难和问题,要锲而不舍、顽强拼博”。“问题解决了,知识和能力就积累和提高了”。

吴学周认为:办好研究所要抓三件大事,一是选择好研究课题,二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高科学水平的研究队伍,三是具备良好的实验设施。而确立研究方向是关键。他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研发展的趋势,对应化所的研究方向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先后建立了超纯物质及稀土元素分析、辐射化学和激光化学等十余个新的研究室,使应化所逐渐形成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与结构、有机高分子四大中心的综合研究机构。并先后组织力量在合成橡胶、塑料、胶粘剂、稀土材料、电分析化学、有机结构、痕量分析、催化和激光分离同位素等多方面攻关,取得很大的成绩。鉴于这些项目成就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贡献,长春应化所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一个,国家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六个、三等奖十个。而院、部和省级奖励多达数十个。八十年代后期应化所先后成立了“稀土化学和物理“电分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三个开放性实验室。吴学周在这方面的业绩,正如赫兹堡教授在 1983 年 12 月他逝世时从加拿大打来的唁电那样“他在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用化学研究) 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

吴学周在我国科学事业中的功绩是有口皆碑的,自 1939 年开始,他曾 8 次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并担任过该会物理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于 1955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57 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工专业组副组长,1978 年由国家科委聘为化学组成员, 1979 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1980 年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又当选为吉林省科协主席,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主编,《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应化集刊》等出版物的主编。在长春应化所筹办过全国第一届“物质结构”、“电化学”,第二届“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以及其他全国大型学术报告会。对发展祖国科学、繁荣学术做了许多组织领导工作。

吴学周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九三学社

吉林省委员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主任,并于 1956 年—1978 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 利用这些庄严的讲台,他一再大声疾呼要重视“科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善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议“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搞好智力开发”,“对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不要让他们兼职太多, 从而夺去他们创业的年华”。他从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我国科学事业走过的坎坷道路,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理想。在他逝世之前,吴学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曾广赋 吴雅南 席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