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苹
(1895—1981)
李乔苹,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化学事业,在化学教育、化学史研究和化工生产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尤其对中国古代化学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内外科学史界的赞扬。
李乔苹,原名永新,学名景新,字乔苹。1895 年 9 月 22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其父李世畅为闽浙总督署总书。他自幼聪颖好学, 10 岁时便读毕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史基础。11 岁入闽侯西城小学堂学习。1909 年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取福建三牧坊高等学堂(原全闽大学堂)。该校分文、实两个学科,他上了实科的预备班, 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正科。为振兴中国工业,他立志学工,于是年秋, 同萨本铁、孙昌º]等人北上求学,考取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15 年 7 月以优秀成绩毕业。此后改用乔苹为名。
毕业前,按学校规定,入该校与农工商部权度制造所合办的权度训练班受训半年。毕业后分派在农工商部权度检定所工作,不久,被调至该部工业试验所化工研究科,重点研究绍兴酒的酿造技术。
1916 年初,应北京第一届文官考试,录取后被分派到教育部主管留学生工作。因志不在此,后请求仍调至农工商部任科员,实习期满后任佥事职。此后,他在佥事任上工作长达 10 年。
1922 年初,他同母校老师俞同奎、郭世绾、张新吾、吴匡时、王季点,
学友周名崇、汪度等人发起组织和筹备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同年 4 月 22 日总会正式成立,选张新吾为第一届会长,俞同奎为总编辑,定期发行《中华化学工业会志》。这是在国内成立的第一个化学学术团体。李乔苹作为该会的发起者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1923 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改为北京工业大学,他回校兼读学位。此时俞同奎在该校创建化工生产研究院,邀请李乔苹参加制定计划和筹备工作。他协同俞同奎将学校化学工场原有之酒精蒸馏、造纸、制革、油漆等设备加以扩充和改建,使研究院初具规模,并投入生产。他在该院的化工试验研究工作,为以后的大学教育和化学研究事业打下了基础。1926 年李乔苹在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
李乔苹在农工商部任职期间,主要在工业试验所和北京工业大学从事化工研究工作,先后完成有关化妆品、绍兴酒、制革、颜料等专题研究论文和报告 20 余篇。1928 年春,被委任为实业部主事。但任职不久,因为当时政局动荡,机关人员取消文官考试资格,令其解散,自寻出路。他先后到交通大学北平管理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任讲师。
1931 年他调至实业部天津商品检验局任技术官,不久改任技正。次年参加全国商品检验工作会议,提出砂糖标准意见,得到会议赞同和奖励。1934 年,被任命为北平市度量衡检定所所长。1936 年,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聘他为副教授,讲授酿造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许多高等学校内迁或暂时停办,仅中国大学仍在北平办学。该校化学系主任余兰圆聘请他任化学系教授。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
去职,该校教授全部解聘,于是他再次失业。1946 年秋,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树勋到北平招贤,他应聘为该院化工系教授。到任不久,又被沈阳医学院聘为兼任教授和化学科代理主任,为恢复化学科做了不少工作。1948 年 5 月,他应亲友邀约,偕妻赴台湾,6 月经同学杨家瑜介绍,到台湾樟脑局任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樟脑制造技术和樟脑应用方面的研究。随后改为简任技正,并兼工务室主任和所属南门工厂厂长等职务。1952 年,台湾樟脑局奉令改为台湾樟脑厂,次年为挽救台湾樟脑事业的危机、厂方设立了化学研究室,他任研究室主任。1957 年,奉调主持樟脑厂工务,负责该厂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60 年初,调至台北第一酒厂,主持该厂工务,直至退休。
在台湾期间,他先后兼台北工专、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主授工业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1956 年春他还应台湾化学会理事长郦厚邀请,任该会《化学》杂志总编辑。1957 年台湾化学会与台湾编译馆合作成立化学名词编译委员会,他为该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
李乔苹在 1964 年 70 岁时退休。由长女李书颖(预防医学与环境卫生学博士)迎养,侨居美国。到美国后,他仍继续从事科学史研究,曾在美国和台湾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不少弘扬祖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文章。1970 年被授于台湾中华学术院哲士称号。1981 年 3 月 28 日因患脑溢血在美国逝世,享年 8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