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

(1904-1991)

柳大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从事过紫外光区和远红外光区分子吸收光谱的研究。他特别重视应用化学,早期从事过矿物原料化学研究,50 年代以后在无机合成化学、盐湖科学调查和盐湖化学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盐湖化学领域中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是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组织家。

柳大纲,字纪如,1904 年 2 月 8 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县。父亲柳承元是清末秀才,一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其父影响下,他从小爱读书。1920 年柳大纲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5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学部、东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他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运动后期,深感政治腐败,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丧权辱国,因此决心走“科学救国”道路, 勤奋学习。柳大纲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曾被留校任助教兼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及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编辑部编译员等。1929 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此开始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柳大纲毕生重视科学研究和工农业发展的关系,因而早期从事过矿物原料化学,曾对我国著名陶瓷玻璃的原料做过较系统的化学研究,为我国 30 年代制造陶瓷和优质化学玻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柳大纲 - 图1柳大纲与物理化学家吴学周较曾长期密切合作,对紫外,远红外分子光谱进行了研究,紫外分子光谱以线型分子如 C2N2,C2H2 为主;远红外有

的结果。他是我国分子光谱学的先驱者之一。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柳大纲继续从事分子光谱研究。1946 年被中央研究院选送出国深造,1948 年,柳大纲获美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毕业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归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以满腔热忱投入我国科学事业,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务。柳大纲一贯主张科学研究必须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建设。他从光谱分子结构研究基础出发,较早地领导了X 射线荧光屏硫化锌系荧光料的试制和日光灯荧光料的研制与推广工作。1954 年,柳大纲将整套从国产原料制备无毒新型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的工艺及分析控制、光学性能测定等方法首先无偿推广到南京灯泡厂进行生产。以后又得以在北京推广。从而结束了我国生产有毒、价格昂贵的硅酸铍系日光灯荧光料的历史,促进了我国照明事业的发展。

1952 年底,柳大纲随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上海迁往长春并被任命为副所长。他看到我国大规模工业建设及保护古建筑的需要,不计较个人专业,服从组织安排,亲自组团到波兰学习电动矽化加固土壤的经验,归国后不但组织了学习班以推广先进技术,而且完成了唐山林西煤矿风井流砂层和佳木斯糖厂厂房地基的加固工程。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30 余年来,柳大纲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盐湖事业的开发工作中,成为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为盐湖化学的发展和青藏高原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根据院的统一部署又积极组织开展了原子能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5 年,柳大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在规划该所 5 个研究室方向时,他考虑将科研任务与国家资源、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结合。因此将稀土和稀有元素化学列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二个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以包头白云鄂博资源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为研究对象;物理化学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定为胶体化学、溶液理论、物相体系,前两个以黄河泥沙问题为研究对象,后者以中国盐湖的特性为研究对象;有机化学研究室则以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为对象,以发展有经济效益的有机合成新方法为方向,重点是探索重有机合成的条件;高分子研究室则以面向国际上正在迅猛发展的三大材料(纤维材料、塑料及特殊功能材料)为研究内容。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蓬勃发展,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成为我国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并从中先后分出了感光化学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和上海有机氟研究组,这一切均是与柳大纲的努力分不开的。

柳大纲在化学领域涉猎广泛。他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的学术秘书工作,积极倡导开拓新的科研领域,一贯重视方向之间、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协作,且不为偏激思潮所左右。例如当某一时期过于强调应用研究时,他则特别注视理论和基础学科的动向,并给予支持。化学所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及动态学、电子能谱、量子化学等理论科研工作,都是在他的支持和保护下才能得到稳定发展的。另一方面,他对一些能结合工农业、医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应用研究,也从不忽视,一贯给予支持与鼓励。如,腐植酸化学,就是在他的支持下,才得以开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