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我国近代工业微生物新体系而勤奋工作
中华民国时期微生物工业只有生产酒精、酵母等一些传统酿造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騊声为改变这种面貌,查阅大量有关书籍,及时捕捉工业微生物最新发展的信息。他率先提出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和核酸类物质的研究课题,在他亲自指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酶制剂的种类很多,在 50 年代初期,我国的酶制剂工业,还是一个空白。当时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种保管委员会正在进行细菌淀粉酶α-淀粉酶的结晶研究。陈騊声认为细菌淀粉酶可用于纺织厂脱浆等用途。在他建议下,1957 年上海轻工业研究所首先开展了细菌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研究。1960 年在上海梅林食品厂建 3000 升发酵罐扩大试产细菌淀粉酶,用于棉布退浆。对糖化酶与蛋白酶的生产应用,他也提出过不少建设性意见。在大家努力下,霉菌中性、酸性蛋白酶已经在全国制革、毛皮、生化制药等行业中广泛使用。
在有机酸方面,陈騊声早年即对乳酸有所研究。50 年代在江南大学又从事葡萄糖酸的研究。1964 年,陈騊声在轻工业研究所,指导开展了粗糖浅盘
发酵生产柠檬酸的研究并投入生产。嗣后,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及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酵母厂对柠檬酸发酵进行深入研究,以干薯为原料,经过深层液体通气培养法生产柠檬酸,发酵效率高,投入生产后,我国柠檬酸年产量增加,由过去的进口转为出口。
我国味精工业建于 1923 年,是由吴蕴初创办天厨味精厂开始的。当时所用的原料是面筋,所用的方法是盐酸水解法。这种生产技术不但原料来源少, 价格高,而且厂区盐酸气味冲鼻,酸雾弥漫,劳动环境差。50 年代初,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木下祝郎发明发酵法生产味精。这种方法用淀粉和氮源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而将碳氮源合成味精,2~3 斤淀粉就可制成 1 斤味精, 成本低廉,又可机械化。陈騊声获知后立即着手查阅有关文献,并在上海化学化工学会作了“谷氨酸发酵”的学术报告,引起行业内外广泛的兴趣。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天厨味精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协作,开展了谷氨酸生产菌的筛选研究。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室在陈騊声指导和亲自参加下,经数次的失败,不断总结,终于获得成功。从此发酵法生产味精的工厂遍及全国各省市。水解法被新方法取代, 全国谷氨酸产量 10 余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我国味精生产工艺由一般的发酵进入代谢调控的新时代。
由于谷氨酸的研究成功,其它氨基酸如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酰胺亦相继研究成功。氨基酸发酵工业逐渐形成。
对于核酸类物质,在 60 年代初陈騊声就大力提倡发酵生产,他曾在北京科学会堂作了“核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鼓励开展核苷酸的研究,引起了与会者很大兴趣。不久核苷酸研究在我国纷纷开展,在他指导下,用酵母核糖核酸通过霉菌 5′-磷酸二酵酶的水解来制造 5′-肌苷酸、5
′-乌苷酸终于获得成功。这些核苷酸有增鲜作用,称为呈味核苷酸,味精中加一些称为特鲜味精,酱油添一些就称为特鲜酱油,这种工业技术是极有发展前途的。
陈騊声在其它新型工业微生物方面如核黄素、丁醇丙酮、酵母等工业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陈騊声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迫害。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他看到祖国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人心,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86 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陈征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