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绪贤
(1885—1978)
丁绪贤,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最先在大学讲授这两门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了大批化学人才。
丁绪贤字庶为,1885 年 10 月 11 日出生于安徽阜阳书香之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清末时中秀才,精通文史。因当时中国贫弱,屡遭列强欺凌,许多爱国志士力主发展科学技术,倡议科学救国。丁绪贤受维新思想影响,决意弃科举而就实学。清末时,各地相继兴办新式学堂,吸引许多士子。1904 年, 江苏与安徽于南京合办了江南高等学校,丁绪贤 20 岁时应考入学。孙中山于
1905 年成立同盟会,提出推翻清政府统治。作为爱国青年学生,丁绪贤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同时努力攻读自然科学。1908 年春,各地举办公费留学英国的考试,他在安徽报考,获全省之冠,开始远离祖国赴英留学。临行前他写下“此去何为者?兴亡责匹夫。同胞如有志,曷共奋前途。” 的诗句,表达他的救国志向。1909 年他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1910 年底回国,1911 年初与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新式女性陈淑(字允仪,1891 年生)结为终身伴侣。婚后,丁绪贤伉俪再次前往英国。
1911—1916 年丁绪贤于伦敦大学化学系攻读 6 年,投师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Ramsay)及柯莱(J.N.Collie)。丁绪贤在名家指点下,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科学基础。1912 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
( F.G.Donnan )指导下撰写论文, 1914 年被授予荣誉科学学士
(B.Sci.Honour)称号,继续于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此时陈淑也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是中国较早留学海外的女性。丁绪贤与陈淑自英学成归国,1917 年抵北京,未投身于政界或工商界,而是忠于科学与教育事业。丁绪贤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授,陈淑则执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他们在北京执教期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丁绪贤夫妇积极参加了这场爱国革命运动。
丁绪贤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他热心于自然科学学术团体的工作。他在伦敦大学期间,曾积极参加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的活动。1912 年前后,他与留英同学王星拱、石瑛等人于伦敦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后因留美同学任鸿隽、赵元任等人于 1914 年在美国也成立了同样组织,且人数较多,不久,该组织将社址迁回上海,丁绪贤转而支持并参加国内的中国科学社活动,成为“永久会员”。他是中国科学社发起者之一。1942 年他还被选为中国化学会桂林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1944 年至 1945 年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47 年至 1948 年又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十五届理事会监事。
1917 年春,丁绪贤与吴兴仁等人于北京高师发起成立“理化学会”,会员迅速发展到几十人,他们定期举行科学报告会,宣传科学、提倡民主。同时创办《理化杂志》作为学会机关刊物,1919 年发行创刊号。这是 20 世纪以来中国创办的早期自然科学刊物之一,每半年出一期,主要刊登与物理学及化学有关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