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树
(1898—1989)
张江树,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早期物理化学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与黄子卿齐名,因而素有“南张北黄”之称,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培育了中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始终如一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张江树,又名雪帆。1898 年 6 月 15 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童年时代家境清寒,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克勤克俭、发奋求学。1910 年,他考入上海龙门师范(上海中学的前身)。读书时,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从不放过学问上的任何难点和疑点,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1914 年,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中央大学的前身),1918 年毕业后留校任化学助教,从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20 世纪初叶,我国的化学工业刚刚起步,道路艰难,张江树十分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状况。他利用受聘到厦门集美师范、松江第三中学等担任化学教员的机会,考察我国化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我国当时的化学工业多限于制造漆、碱和一些无机盐产品,不仅未能和我国历史悠久的造纸术、制造火药、发酵术等化学工艺技术相称,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张江树深感我国化学技术太落后,化学技术人才太缺乏,逐步萌生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1923 年,他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 先在美国加州大学(插班四年级)读化学,1924 年又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两年后获得了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6 年,张江树怀着满腔热情回国,立志在化学领域中为祖国富强而努力。
张江树回国后,先后在光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他治学严谨,讲课概念清晰,实验技术精湛,深受学生们的敬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担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当时国民党政府欲把学校迁往台湾,遭到张江树等的断然拒绝。为了护校,他参加了由进步教师组织的“校务维持委员会”,积极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置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和要挟于不顾,表现了一名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江树先后担任了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当时他曾收到过国民党特务寄来的装有子弹的恐吓匿名信,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却从未动摇过。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任张江树为华东化工学院院长,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从此,他又为创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化工院校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心血。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华东化工学院的全体师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从简陋的教室、宿舍和实验室开始,边教学、边建设,这一传统使华东化工学院在上海高等院校中被视为勤俭办学的标兵。他从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学生教育直到行政管理,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使华东化工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初具规模,并于1960 年 10 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仍然尽力工作,设法减轻学校遭受破坏的程度。1978 年张江树恢复院长职务后,立即进行恢复整顿工作,使学校得到迅速发展。1981
年起,因年迈多病他退出第一线,担任华东化工学院名誉院长,但仍始终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建设的进程。华东化工学院从一个单科性的学校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所理工文并举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凝聚着张江树的半生心血。
张江树于 1949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和顾问。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宿愿。张江树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人民代表和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七届人民代表。他十分关注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曾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辞海》化学分科的主编。
张江树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推进我国的化学科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