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之链

在进化观念的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 起到了一种复杂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医生的儿子,他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这就使得他的学说的风格与柏拉图相比,大异其趣,虽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

与他的老师不同,亚里士多德将视角的重点移向了由可见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上。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生物学经验。据记载,亚里士多德曾经搜集到500 多种动物,并按它们的形状等次进行分门别类。亚里士多德注意到有些动物的构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他发现,没有一个动物同时具有长牙和角的,也没有一个单蹄兽长有两只角的。他设想自然从来不做无益的事, 因此野兽不需要兼有角和长牙来保护自己。其间体现出设计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还考察了小鸡和其他动物在胚胎成长期中形态的发展,一个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这使它近似哺乳动物,而不像产卵的鱼类。这一分类体系与近代生物分类学一致。

亚里士多德对近代生物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

(Great Chain of Being)的体系。这就是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序列,或者说自然阶梯(scala naturae),在这个序列中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完善的程度主要分十一级,以胚胎的标准为准。比如最高级的动物是热而潮湿的胎生动物,相当于今日所指的哺乳动物,其余依此类推。这一级的最高动物和上一级的最低动物是直接衔接着的,所以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使它们的界限不易辨别。这就不同于柏拉图理念论中所强调的间断性。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物种固定地存在于自然阶梯之中,正是这种静态性、稳定性直接与进比思想相对立。但是另一方面,自然阶梯由复杂向简单的顺序性却与后来所揭示的生物系谱树有着相似性,并且暗示了进化的方向性。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意图仅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时各物种进行分类排列。他的重点在于强调不变的“隐德来希(Enterlechy)指导着每一个有机体的本质属性。他的名言:“Nature is true to type”(自然界对应于类型),反映了一幅静态的宇宙图景。所以,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进化论者,确实,他对后人接受变异观念,更多地是体现为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