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不变的理念

古希腊人是一个好奇、聪慧的民族。对他们来说,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奥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如果自然界如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是一个千姿百态、充满变化的世界,这将导致认识的不可能。为了避免这一不利的境地,希腊哲学家通过天才的思辨,假设在感官所能感知到的现象背后,蕴藏着一个不变的实体,正是它,构成了认识的真正对象。于是,在思维中追求这种不变性、本质性,成了希腊哲学家的主要论题。

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29—348 年)假设,最终的实在是一种超验的客体——理念。他认为绝对不变的“理念”构成真实世界,而由现象与变化所形成的可见世界不过是诸理念的模糊的影象罢了。理念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具体事物的永恒的原型,而具体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不忠实的、拙劣的摹本。比如,几何学意义的圆,是指圆心与圆周的半径处处相等,这就是圆的理念,它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圆的本质特征,而现象界中众多具体的圆形存在物,只不过是对几何学圆的或多或少歪曲的模仿。

由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的是事物原型的永恒性、不变性、间断性,而变化连续的现象界反倒成了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显然它有利于近代精密科学的脱颖而出,因为天文学、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正是以性质的永恒性、不变性、位置的间断性作为前提条件的。然而,它却带有强烈的反进化论色彩, 不利于生物学成长。试想在一个以永恒性、不变性作为前提的世界中,进化思想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而且间断的理念论在逻辑上也不允许有中间性质的物体存在,这样,具有变异性状的有机体就无立足之地。退一步讲,进化即使发生,也将采取跳跃的而不是渐进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