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物种形成理论

1927 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一次动物学会议上,迈尔有幸碰到英国人罗斯彻德勋爵(Lord Rothschild),因而得以实现去热带地区探险的愿望。在 19、20 世纪之交,极乐鸟因其华丽的羽毛而声名大噪,几乎每一个追求时尚的女士都拿来当帽饰,嗜好收集的罗斯彻德希望加添某些特定的稀有标本以丰富自己的收藏。于是,在他的赞助下,迈尔立即找到一个新几内亚西部山区观察并收集鸟类的工作。最终,迈尔虽然没有发现稀有鸟类,却使得他对物种取得了一种新认识。

当时,唯名论的哲学学派相当盛行,他们认为,有些概念只具有语言上

① E.迈尔:《生物学哲学》,第 101 页。

的意义,比如,家具中有椅子和桌子,但“家具”本身并不存在。唯名论者把这种观念也套到物种头上,说物种实际上不存在,那些都只是名称而已。然而,新几内亚的探险经历,使迈尔改变了这一看法。当时,迈尔收集了 137

种鸟,当地人称呼这些鸟的时候有 136 个名字,其中只有两种混淆不清。显然,西方科学家所称的“种”和当地人所称的“种”是极为一致的,这使迈尔意识到,“种”在自然界中相当真实,绝不同于唯名论的哲学。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这种个别的群体可以维持它们的完整、独立, 而不至于彼此混淆?答案显然在种的定义里面。迈尔提出,物种首先是一个繁殖单元,这就意味着不同物种的个体无法进行交配。所以,一个新物种的形成,首先是隔离机制的建立。对此,达尔文曾有所讨论。现在,迈尔对此做了更为详述的研究。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地理隔离状态下,种群的基因将重新组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如果外在隔离因素撤消,如山脉被侵蚀、水域上形成陆桥等,使各种群再度相会,但它们却不能再互相交配,这时,不同的种就形成了。然而,根据迈尔自己的观察,他认为种的形成更可能通过这一方式,这就是,一小群个体,有时只是一个已受精的雌性个体逃逸出种的外围,建立起新的群落。这个拓荒族会感受到与原先不同的环境压力,动物群和植物群不同,气候也有些差异,这些选择压力使基因改组远比正常情况要快速、彻底得多,这就是迈尔提出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