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鲁菜发展的大繁荣

清代,市井饮食广泛发展,各地方风味菜日趋成熟。此时山东风味菜在市井饮食中尤为突出,广及山东半岛,影响京津一带,而且深入到豫、晋、冀、秦,及至白山黑水的关外,几乎在半个北方都可见其踪迹。而齐鲁大地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官府”味特浓的曲阜县城内的孔府肴馔。

作为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地,经历代封建王朝的封爵加官,逐渐成了豪门显贵。孔府内宅的家庭饮食,是当时市肆饮食的升华和提高,它既要满足孔门后裔及家眷日益培养起来的口腹之欲,又要迎接帝王官吏及近支族人应付节日客饮及红白喜事,在日积月累的总结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孔府饮食体系。

根据《孔府档案》资料可知,明清两代孔府烹饪已经成熟。其肴馔即讲究精细、营养、礼仪和排场,名雅质朴,又不失其浓厚的乡土风味,在明清时便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道。

清代山东的民间饮食烹饪水平也相当发达,面点小吃已形成独特风味,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丰富。鲁菜更是成为清代宫廷菜吸收的主要对象。

鲁菜的烹调技艺和鲁地的食风也常出现在诗人笔下。如清初名士王士祯《历下银丝蚱》诗:

金盘错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

欲析朝醒香满席,虞家鲭蚱尚方稀。

文人墨客对鲁菜的赞扬,增添了鲁菜的文化内涵,使得鲁菜更加闻名,逐渐成为了我国菜系中较大的菜谱,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人认为鲁菜为我国各大菜系之首。鲁菜,味中庸,合众人口感。在鲁菜中,有许多与名人有关的菜肴,如德州扒鸡、九转大肠、坛子肉、油爆双脆、葱烧海参等,可以看出鲁菜历史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道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鲁菜在明清两代的发展逐渐达到高峰,主要是鲁菜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且清代的皇上又特别钟爱鲁菜。

据说乾隆皇帝来到山东曲阜,第一次到孔府,孔府曾以196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开宴前,华灯高悬,红烛高照,乾隆皇帝在鼓乐手细吹细打的乐曲声中入席。

菜是燕窝、鱼翅、海参、干贝等珍贵物,菜名更是好听,如一孵双凤、御带虾仁、竹影海参、当朝一品、神仙鸭子、青龙卧雪、雪扫梅花、八仙过海、闹罗汉等。

由于乾隆在京城里吃厌了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这可急坏了在一旁侍膳的衍圣公,他便传话给厨师叫想办法。

厨师作难了,心想:珍贵名菜他都不愿吃,要吃什么呢?寻思了好一阵子,这个季节正好是春天,便打发人去捋了一捧杏叶回来。

厨师把糖熬好了,又把杏叶放到糖水里,盛出来一凉,外面发亮,里面鲜绿,很好看,起名叫琉璃杏叶。乾隆吃了这道菜,觉得很好吃,心想到底是孔府菜好。

这时,衍圣公总算松了口气,孔府的厨师心里也有了底,知道皇帝爱吃那一口。于是他们把豆芽加上几粒花椒一炒,乾隆吃了说味道不错。

经了皇帝口,豆芽在孔府的食谱中,立刻身价百倍,不光是能上大宴席,还成了孔府的传统菜。于是孔府的厨师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和小丁豆腐配在一起炒,起名叫丁香豆腐。

当时的一位厨师还想出一道绿豆芽菜,叫“金钩挂银条”,就是把绿豆芽掐去瓣和根,先炒一下虾米,再把择好的绿豆芽放上,那虾米发红,绿豆芽是银色的。这样的菜,皇宫里没有。乾隆吃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成了孔府的传统好菜。

乾隆皇帝第二次到曲阜来,衍圣公和孔府的厨师真是挖空心思想出了不少的名堂。孔庙的诗礼堂前有两棵宋代的银杏树,虽然经过了近800年,那棵雌银杏树仍然春华秋实结果不少。于是,就取诗礼堂的银杏,加蜜加糖做成菜,借《论语》上记载的,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取名“诗礼银杏”。孔府的厨师就是用这些平常物,做出了连皇上也喜欢的名贵菜。

乾隆皇帝第三次来到孔府,衍圣公亲自安排给乾隆皇帝摆了豆腐宴。就是说,宴席全是用豆腐做的。有一品豆腐、丁香豆腐、清蒸豆腐、鸡汤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熏豆腐等。

乾隆对熏豆腐尤感兴趣,吃着很美口,临走时还把曲阜一家做熏豆腐的豆腐户带进了京城。乾隆在孔府还吃了个炒水萝卜的菜,觉得挺好吃,回到京里后,还想吃这个菜,叫御厨做。可是做好了一尝,乾隆皱起眉头说:“在孔府吃的炒水萝卜是梨味,怎么你炒的不是那个味!”

乾隆一怒,把那御厨赶出了皇宫。又叫一个御厨炒,乾隆一吃,还不是那个味,把这个御厨也赶出了皇宫。接连又是好几个被赶走,御厨都吓慌啦,有个心机活变的说道:“我看咱得到孔府去学学手艺!”

御厨们都说好主意。于是两个御厨便来到孔府,写了个门生帖,上孔府去认师。真是不见不识,不做不会。那炒水萝卜菜的做法是,先将水萝卜切成丝,在开水里一氽,再放凉水里浸去那萝卜味,炒的时候加上梨汁,炒出来就是梨味了。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两个御厨回到京城,按照从孔府学来的法子炒了水萝卜菜,乾隆于是吃得津津有味和眉开眼笑。

“德州扒鸡”是由烧鸡演变而来,其创始人为韩世功老先生。据《德州市志》、《德州文史》记载,韩记为德州五香脱骨扒鸡首创之家,产于1616年,世代相传。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德州逗留,点名要韩家做鸡品尝,后龙颜大悦,赞曰“食中一奇”,此后便为朝廷贡品。

“宫保鸡丁”是济南名菜。保,不是煲,也不是爆。这里面有个典故。传说在清代,贵州平远州的进士丁宝桢,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巡抚,他入住济南府,丁宝桢是个刚直不阿、深受百姓爱戴的人。他平时两袖清风,深居简出,就连府邸也不甚讲究,唯独钟爱“美食”。

丁宝桢上任不久,就把济南当地的九转大肠,糖醋鲤鱼,红烧肘子等吃了个遍。

有一次,丁宝桢又换上青衣小帽带一家仆从府衙后门溜了出去。到了济南大明湖转过一圈,已经到了中午,但见碧波荡漾,杨柳随风,远处的千佛山倒映水中,心中一片澄明,这时,他忍不住食欲大增。站在湖边高处左右看了一下,见附近一农家篱笆围墙,柴扉轻启,院中有一老妇正在喂鸡,他心念一动,想到这正好可以了解一下当地民情,便带着仆人走了过去。

济南人素有好客之风,那位老妇人察言观色,见来人口音不似本地人,兼之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见随从又是毕恭毕敬,感觉定非等闲之辈,一面把丁宝桢让进屋里坐下沏茶倒水,一面使人把湖边酒楼做大厨的儿子叫了回来。

丁宝桢和老妇人聊了半天家常,早已经是饥肠辘辘,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袅袅的飘了进来,不一会儿就见老妇人的儿子用四方托盘端着一道菜走了进来,这道菜丁宝桢闻所未闻,但是它奇香无比,让人忍不住垂谗欲滴。

老妇人的儿子垂手侍立一旁,老妇微笑点头示意可以动筷了,丁宝桢忙不迭夹起菜放进嘴里,只觉舌尖微麻,轻轻一嚼,脆嫩可口,感觉似肉非肉,似鸡非鸡,妙不可言。

丁宝桢心中欢喜,忍不住问老妇人的儿子,这道菜叫什么名字。老妇人的儿子微微一笑回答:“爆炒鸡丁”。

“哦,”丁宝桢很惊奇,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却这般鲜嫩?”

老妇人的儿子回答:“这道菜是取当地笨鸡鸡脯肉切丁,丁外薄裹淀粉糊,利于快熟且防味泄,后配以花生,胡椒,旺火油炒而成。”

丁宝桢抚须点头,找出盘中一花生放入口里,细细咂摸,果真是别有滋味。这顿饭让丁宝桢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住了这个地方,回府后不久就遣人重金把老妇人的儿子聘为家厨。每当有远方客人到来,丁宝桢必须让老妇人的儿子以爆炒鸡丁献给大家,因为这道菜百吃不厌。

丁宝桢后来奉调任四川总督时,他便把家厨也带到了四川。丁宝桢家厨的后人通过把胡椒换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

因清代官阶有“九品十八级”,对每一级的官员都有一定的尊称。“宫保”即是对正二品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的尊称。由于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封“太子少保”,以后又任四川总督,故当时人称“丁宫保”。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把他喜欢吃的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的制作需要旺火爆炒,所以有时也被称作“宫爆鸡丁”。丁宝桢去世后不久,宫爆鸡丁这道菜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发展成为了御用的名菜之一。

说到鲁菜,很多人都会想到“九转大肠”。此菜是济南传统名菜,以猪大肠为原料,配以药材,经红烧而成,其味咸甜酸辣香,成菜色泽红亮,大肠软嫩,肥而不腻,久食不厌。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济南东巷北有一座“九华楼”饭庄,店主名叫杜九龄,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归一”说法。

有一次,杜九龄到一个做肉食的朋友家去喝孩子的满月酒,酒后朋友回礼并送给他一挂猪下水。回到九华楼,杜九龄找来大厨于长宝,让他做个肥肠尝尝。

于长宝回到厨房,反复用了好几种方法试做,结果都不好吃。后来他又去肉铺买了一些大肠回来继续做,反复试制多次,终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肠菜。

杜九龄听说后立刻赶过来,只见盘中油亮金灿的猪大肠,夹起一块送入嘴中,连声称香极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尝此菜并为之定名。

第二天,宾客们来到九华楼,店小二张罗着先上一些别的菜,就在客人们翘首以待时,大肠上了桌。

人们品尝过后,纷纷称赞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杜九龄的老朋友提议说:“杜九龄信佛,又酷爱九字,就叫‘九转大肠’如何?”

此提议一出便得到认可。此后,此菜声名鹊起,并遍及山东各地,成为名菜。

“油爆双脆”是山东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相传此菜始于清代中期,为了满足当地达官贵人的需要,厨师以猪肚尖和鸡胗片为原料,经刀工精心操作,沸油爆炒,使原来必须久煮的肚头和胗片快速成熟,口感脆嫩滑润,清鲜爽口。

该菜问世不久,就闻名于市,原名“爆双片”,后来顾客称赞此菜又脆又嫩,所以改名为“油爆双脆”。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对“油爆双脆”给予了极高评价,他在《随园食单》中是这样说的:“

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

到了清代中末期,油爆双脆传至北京、东北和江苏等地,成为中外闻名的山东名菜。

北方名菜“葱烧海参”,从山东源入,以水发海参和大葱为主料,海参清鲜,柔软香滑,葱段香浓,食后无余汁,是“古今八珍”之一,葱香味醇,营养丰富,滋肺补肾,益精壮阳。适用于肺阴虚的干咳、咯血和肾阴虚的阳痿、遗精等。海参属名贵海味,被列为我国八珍之一。可分为刺参、乌参、光参和梅花参多种,山东沿海所产的刺参为海参上品。

济南名菜“坛子肉”,始于清代。据传首先创制该菜的是济南凤集楼饭店,该店厨师用猪肋条肉加调味和香料,放入瓷坛中慢火煨煮而成。其色泽红润,汤浓肉烂,肥而不腻,口味清香,人们食后,感到非常适口,该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瓷坛炖成,故名“坛子肉”。

“四喜丸子”其实最为普通,不过是猪肥、瘦肉、冬菇等材料拌在一起做成的肉丸子,吃起来感觉也并不像菜名那样让人喜悦,不过这道菜倒是讨了名称的好,因象征着我国人最为重视的“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4件喜事而成了鲁菜中的一大名菜。

[旁注]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他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等,精金石篆刻,诗也为一代宗师。他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著作。

乾隆(1711年~1799年)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清朝第六位皇帝,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他文治武功兼修,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一代有为之君。

贡品 贡品文化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贡品多为全国各地或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贡品文化,包括制度、礼仪、生产技艺、传承方式、民间传说故事等。

典故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记载:“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他33岁考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他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九品 我国古代官吏等级。始于魏晋时期。指把人物分成9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30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18等。

[阅读链接]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历经济南时,也爱喝“甜沫”。有一次,大学士纪晓岚陪着乾隆皇帝来到济南,欣赏完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后,进入一家早点铺。

乾隆皇帝看着早点,忽然想难一难狂傲不羁的“纪大烟袋”,便出了一个上联:“咬口黑豆窝窝,就盘八宝酱菜,可谓岗赛。”“岗赛”是济南的方言,就是“特别好”的意思。纪晓岚马上吟道:“吃块白面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疵毛”是济南方言“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