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粤菜别具特色

明清两代,是粤菜真正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广州已经成为一座商业大城市,粤菜菜式真正成为了一个体系。闹市通衢大道两旁遍布茶楼、酒店、餐馆和小食店,各个食肆食品之丰,款式之多,世人称绝,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

传说在明孝宗弘治年间,在广州西关有一条芽菜巷里住着伦文叙一家。伦文叙从小聪明过人,但是因家境贫穷,他七岁起就得上街卖菜。伦文叙毕竟年小,有时贪玩,经常挑着大半担青菜随街走,半天也卖不出去。

有一天,伦文叙挑着菜来到丛桂路一间卖粥的食店,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没有一文钱,只好直咽口水,店主人张老三看到了,招呼他过去说,以后你挑着菜到我这里,我帮你买一些菜,再送你一碗粥吃,算是我老人的一点心意。

伦文叙吃着粥,千恩万谢。从此,伦文叙每天挑菜卖,天天来吃张老三的粥,有时吃白粥,有时吃猪肉丸粥,有时是猪肉粉肠粥,有时是猪肝粥,有时吃的粥,三样东西都放进去。

光阴似箭,转眼过了几年,伦文叙的才学惊动了广东巡抚,能够读书了,不用再卖菜,从此便与张老三断了来往。

转眼又过了10年,一天,张老三粥店前忽然人头涌涌,官府衙役鸣锣开道:“新科状元到。”张老三也好奇地探出头来,只见轿中走下那新科状元,一手拉着张老三说:“张老伯,十年不见,你可认得我吗?”

张老三惊呆了,他怎么会料到,眼前这个状元就是以前的卖菜仔伦文叙呢!伦文叙走入张老三的粥店,四处看了看这间童年时常来的店铺,张老三叫人杀鸡办酒席,好好招待伦文叙。伦文叙却说不必了,他想品尝一下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粥呢。

张老三有点为难,当年他煲的粥不过随便下点猪脚料,也没有起名字,但是,既然伦文叙喜爱,他只好照原样,把那猪肉丸、猪肠、猪肝三样东西一起放进粥里。

伦文叙吃着这粥,觉得有滋有味,十分高兴,再三感谢张老三当年对他的帮助,他对众人说:“我今天之所以能够中状元,因为当年吃了许多这些‘状元及第粥’呢。”伦文叙大笔一挥,写下了“状元及第粥”几个大字。

从此,张老三的粥店声名大振,“状元及第粥”流传开来。后来,也有人叫“三元及第粥”,人们将及第粥的三种用料猪肉丸、猪肠、猪肝象征为“状元”、“榜眼”、“探花”。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潮汕人重视年节、祭拜祖宗,这些民俗民风,发展至明代中期,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社会习俗,诸如春节、元宵,拜老爷、游神赛会等等。

此外,还有民间一些喜庆日子,诸如婚娶、乔迁新居、喜生贵子、择日开业,这些民俗活动和民间喜庆日子又是和烹制菜肴分不开的。

据历史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粤菜是一个发展的阶段,例如当时就和广东的潮汕民俗、民风、社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在社会风气方面,潮汕人也重交际、重乡情、好客,客人朋友来了,往往要烹制菜肴,设宴款待。明代中期,潮州民间烹制菜肴的技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这些民间菜肴,逐渐向上层社会、达官贵人所享用的宫家菜肴靠拢,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终于产生一批得到人们认可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粤菜。

到了清代,广州的饮食文化进入了高峰。据清道光年间的有关文献记载:

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

这个时期,广州食俗,南北兼容,中西并蓄,极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当时有个名叫江孔殷的人,生于广东绍关,在京为官。曾品尝过各种名菜佳肴,他对烹饪颇有研究。

当江孔殷七十诞辰将要来临之际,亲朋好友纷纷请他在大寿这天拿出一道谁都没吃过的新菜,他因此反复琢磨。

有一天他正闭目养神,忽然听到老猫在不停地叫唤,他睁开眼看见老猫正朝笼里的一条蛇张牙舞爪,笼中的蛇也昂首吐舌,似乎要向猫扑去。江孔殷灵机一动,便想出了用蛇和猫制成的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二者相遇必斗,故名曰“龙虎斗”。

等到他过生日那天,江孔殷就把“龙虎斗”这道新菜奉献给诸亲友。亲友们品尝后,都觉得不错,但感到猫肉鲜味还不足,建议再加鸡共煮,其味更佳。

江孔殷根据大家建议在此菜中又加了鸡,这样就一举成名。后来此菜虽然改称为“龙虎凤烩”,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龙虎斗”。这道菜还有别名叫做“豹狸烩三蛇”、“龙虎凤大烩”、“菊花龙虎凤”,是闻名中外的广东传统名菜。

清代,有一个读书人,早年苦读寒窗觅得一官半职,却终因受不得官场黑暗,乃弃官务农。他乐善好施、性格豪爽,又有文化,深得村民拥戴。农夫生活清贫,年过半百,但是膝下无儿。

这年又到中秋了,读书人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杀只母鸡,一来祈天保佑早生贵子,二来打打牙祭。妻子刚将母鸡剥洗干净端进厨房,忽然窗外有人呼号哭喊。原来是小孩贪玩灯笼酿成火灾。

读书人二话没说,揣起一个水桶就冲了出去,他的妻子也跟着去救火。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并最终被扑灭。

读书人回家时灶火已熄,锅中水微温。原来妻子走得匆忙,只在灶中添柴,忘放佐料和盖上锅盖,而锅中光鸡竟被热水烫熟了。于是盛出来吃,发觉味道非常鲜美,以后,“白斩鸡”成了广东的一道名菜。广东人称“无鸡不成宴”,主要也是指白斩鸡。

白斩,又称为“白切”,是潮汕菜系之一的做菜方法,海南人称之为“白斩”。一般是水煮,然后配制特殊酱料作为蘸料来吃。以清淡可口,不破坏原料原味为佳,最能体现食物原汁原味。

明清时期,粤菜继续吸取中外菜肴文化之精华,使岭南饮食文化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旁注]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迁冈。明代南海县黎涌人。考中状元后衣锦还乡祭祖,后招为驸马。伦文叙没有忘记香山县小榄镇乡间那位纯情的何小姐,真是状元虽好,驸马难当,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入狱。后来平反昭雪,官复翰林院编撰职。

巡抚 官名。我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前期总督权力远过于巡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清代末期安徽、江西两地巡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衙役 指在衙门中当差的人。衙役的地位低于吏员。吏员尽管没有品级,但好赖还是官方人员,而衙役根本没有官方身份,只属于为衙门服役性质。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

道光 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道光皇帝在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灯笼 我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我国人喜庆的象征。

[阅读链接]

明代时广州西关是达官显贵集居的地方。当地有个人称“娥姐”的人,是某官僚雇的一个女佣,模样漂亮,聪明伶俐。有一天,主人请客,让她做几样细点。她把晒干的大米饭磨成粉,用开水和面做皮,以炒熟的猪肉、虾、冬菇、竹笋末做馅,包好上笼蒸熟,称为粉果。客人尝后,无不称奇。

后来,“茶香室”的茶馆老板用重金聘用娥姐为其制作粉果,起名为“娥姐粉果”。茶室生意越来越好,娥姐粉果也越来越出名了。各个酒楼茶室纷纷仿制,娥姐粉果越传越广。